简单三味药,和胃气、降逆气,助你缓解反流性食管炎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时常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油腻、长期精神压力大,再加上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常常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不少人一出现反酸、烧心,就随便吃点抑酸药,做做简单的饮食调整,却发现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还是反反复复发作。这其实是根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时间久了病情会继续加重,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加剧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反流性食管炎多由“胃气上逆、肝胃不和”导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易损伤脾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调理的核心是和胃降逆、疏肝理气。 我常用海螵蛸、柴胡、枳壳三味中药,协同调理效果显著。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止酸止痛、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等功效。它就像一位“中和酸性的卫士”,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缓解反酸、烧心的症状,同时还能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它如同一位“气机的调节师”,可疏解肝郁,调畅气机,使肝的疏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解除肝气对胃的横逆侵犯,恢复胃的和降之性,从根本上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 枳壳:味苦、辛、酸,性温,归脾、胃经,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它好似一位“气道的疏通者”,善于行气消积,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的排空能力,使胃气顺利下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机会,缓解嗳气、腹胀等症状。 三味药一制酸、一疏肝、一行气,标本兼顾,改善肝胃不和的状态,清除胃气上逆的根源。但需辨证准确,不可一概而论。 此前有位 42 岁的职场人士,由于工作繁忙,经常三餐不定时,还喜欢在晚上吃夜宵、喝啤酒,近两年来开始频繁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尤其是在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还伴有胸骨后疼痛、嗳气频繁等情况。自行服用抑酸药后,症状虽能暂时缓解,但不久又会复发。后来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患者面色略显萎黄,神情焦虑,反酸、烧心症状明显,胸骨后疼痛呈隐痛性质,嗳气频繁,食欲不佳,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为主。 于是用海螵蛸、柴胡、枳壳为主方,搭配白芍、甘草、陈皮、半夏增强疗效。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调畅肝气;甘草调和诸药,又能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二者合用,增强和胃降逆之力。同时嘱咐他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调理 1 个月后,反酸、烧心的症状明显减轻,胸骨后疼痛发作次数减少,嗳气也有所改善;继续调理 2 个月,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大便也变得规律,能够正常投入工作和生活。 需特别提醒,此方是针对该患者证型调配的,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体质、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轻重不同,用药也需相应调整。切勿盲目照搬,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脂肪肝的人,其实是你脾阳被耗损了!仲景一方补回你的脾阳,痰湿消散,脂浊才好清!
【1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