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分田单干:不能束缚农民的手脚,让种田人自己说了算!回想公社时期,农民种什么、

云端绮梦绘星河 2025-09-23 13:13:55

支持分田单干:不能束缚农民的手脚,让种田人自己说了算!回想公社时期,农民种什么、种多少、何时种,均由集体统一安排 —— 南方水田可能被要求种植不适宜的旱作物,山区农户可能被迫参与大规模平整土地的 “运动式生产”,导致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市场需求脱节。分田单干后,农户可根据自家土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特点灵活调整种植结构:比如长江流域农户可自主选择种植水稻或油菜,东北农户可根据市场行情决定玉米与大豆的种植比例。这种 “因地制宜” 的决策,避免了集体生产中 “一刀切” 的弊端,让农业生产更符合实际需求。 公社 “大锅饭” 下,农民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由集体统一安排,“出工不出力” 成为普遍现象 —— 青壮年可能因集体安排从事低效劳动,而农户自家急需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施肥)却因 “集体任务优先” 被搁置。分田单干后,农户可自主决定劳动投入:农忙时全家齐上阵抢收抢种,农闲时可安排劳动力从事副业(如养殖、手工),甚至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种 “按需调配” 的劳动模式,让农民的劳动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具针对性,大幅提升了劳动效率。 公社时期,农民的劳动收益通过 “工分” 分配,最终到手的粮食、现金需由集体统一核算,“多劳不多得” 的情况普遍存在 —— 勤劳的农户可能因集体工分核算偏差,收益与懒惰者相差无几。分田单干后,农户在完成国家征购、集体提留后,剩余的粮食、农产品可自主支配:既可留作自家口粮,也可通过农贸市场出售变现,甚至用于改良品种、购买农机。这种 “收益归己” 的分配模式,让农民的劳动成果与实际收益直接挂钩,彻底打破了 “干多干少一个样” 的激励困境,成为激发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动力。 但支持分田单干,并非否定集体合作的价值,而是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需在 “农民自主” 与 “集体协作” 之间找到新平衡。如今,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分田单干” 已逐步升级为 “家庭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 的新模式:农户可自主决定是否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既保留土地承包权,又能通过流转获得稳定收益,同时避免土地撂荒。比如河南兰考的农户,将分散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机械化种植,农户既可获得流转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实现 “土地不丢、收入翻倍”。 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共性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农户可自主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协作解决个体难以应对的难题。比如江西赣州的脐橙种植户,自发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 “自主联合” 的协作模式,既保留了分田单干的灵活性,又发挥了集体协作的优势,是对 “让种田人自己说了算” 的深化与完善。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重要形式,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它打破了以往人民公社体制下集体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让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种植的品种、数量以及生产方式,犹如挣脱了枷锁的骏马,在广阔的土地上尽情驰骋。而经营收入除了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以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其余的全部归农户所有,这就像为农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凤阳县小岗村的情况同样如此。1978 年之前,小岗村是凤阳县有名的 “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村民们生活困苦不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小岗村 18 户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实行 “大包干”,即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他们在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份保证书不仅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也是他们向旧体制发出的挑战书 。 实行包产到户后,小岗村的农民们仿佛被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他们早出晚归,精心耕种着自己承包的土地,土地里的每一株麦苗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提高产量,他们积极学习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前在集体劳动时,大家总是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现在为了自家的收成,个个都干劲十足。到了收获的季节,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 66 吨,相当于全队 1966 年到 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0 阅读:3
云端绮梦绘星河

云端绮梦绘星河

云端绮梦绘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