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这个看似浪漫的承诺背后,隐藏着一段被战争撕裂的童年记忆。 1926年,3岁的牧琳爱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她的父亲埃文斯作为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在阳谷县阿城镇建立教堂兼诊所。这座鲁西小城成为牧琳爱认知世界的起点。 儿时的中国记忆塑造了她的一生,每天清晨,她跟着中国保姆学习山东方言,很快就能用地道聊城话与街坊打招呼。 下午,她与当地孩子一起在麦田里追逐,在运河边摸鱼。最让她难忘的是春节,中国母亲会给她穿上绣花棉袄,带着她挨家挨户拜年。 牧琳爱的父亲开设的诊所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她经常看到父亲为当地农民免费治病,而村民们则会送来新磨的面粉、刚摘的蔬菜作为感谢。 这种朴素的互助关系,让年幼的牧琳爱理解了跨越种族的善意。她在2003年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回忆:"我父亲常说,医生和传教士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治愈人的痛苦。" 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破了宁静。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聊城危在旦夕。 牧琳爱一家被迫撤离,13岁的她与玩伴王秀英在运河码头告别,两个女孩约定"等和平了一定重逢"。这个在烽火中许下的诺言,成为支撑她半个多世纪的精神支柱。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成为注册护士,始终未婚。她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着中国的消息: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改革开放...... 中美关系的起伏让归途屡屡受阻,但她始终保留着儿时的山东方言能力,经常对着中国地图练习聊城土话:"俺是阳谷人。" 转机出现在1998年,通过一位美籍华人的帮助,她终于联系上阿城镇政府。令人惊喜的是,她儿时的玩伴王秀英依然健在,而且还记得那个"美国小姑娘"。 这个消息让82岁的牧琳爱毅然决定变卖所有家产,踏上归途。 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俺回来啦!"这句地道的山东话让接机人员惊讶不已。在开往聊城的火车上,她一直盯着窗外的麦田,轻声说:"和记忆里一模一样。" 86岁的王秀英在村口等了整整一天,两个老人相拥而泣。王秀英掏出一个布包,里面竟保存着牧琳爱儿时送她的玻璃弹珠。这个细节被聊城外事办的接待记录完整记载。 定居后,牧琳爱将带来的16万美元全部捐出:8万元修建阿城镇小学图书馆,5万元扩建镇卫生院,剩余资金设立助学基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坚持图书馆要配备中英文双语图书,"要让孩子们像当年的我一样,从小接触两种文化。" 她的事迹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2004年,她获得中国首张授予外国人的"绿卡"。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地村民主动为她修建了住所,虽然简陋,但她说:"这比波士顿的别墅更温暖。" 2010年,93岁的牧琳爱在聊城度过最后一个春节。她按照当地习俗包饺子、贴春联,用山东话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为什么选择留在中国——这里的人情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2012年,牧琳爱安详离世,葬在她童年奔跑过的麦田边。墓碑上用中英文刻着:"这里长眠着一个爱中国的美国人,她回家了。" 从1937年的战火离别到1999年的和平回归,这段跨越69年的守望,不仅是个人的信义坚守,更是20世纪中美民间交往的缩影。 这份情谊没有随着时间褪色,反而在如今的环境中更加可贵,牧琳爱的故事提醒我们:最朴素的人类情感,能够穿越一切政治隔阂和文化差异。 信息来源: 湖南省民政厅|《一位美国老太太的中国心》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
南风意史册
2025-09-24 15:49: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