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86版《西游记》的热播席卷全国时,观众记住的不仅是齐天大圣的金箍棒、唐僧的

万寿菊芳草桥 2025-09-24 17:11:22

当年,86版《西游记》的热播席卷全国时,观众记住的不仅是齐天大圣的金箍棒、唐僧的白马,更有一位演员塑造的观音菩萨,左大玢。 这个身穿白衣、手持净瓶的形象,让无数观众看了都直呼“这才是观音本尊”。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角色不仅让她成为“最美观音”的代名词,更因一系列离奇事件,让她的生活与“菩萨”二字结下不解之缘。 左大玢与“观音”的缘分,早在1976年便埋下伏笔。 彼时,她在湖南湘剧《追鱼记》中饰演观音,一袭素衣,眉眼低垂,净瓶轻扬,将菩萨的悲悯与庄严演得浑然天成。 台下看戏的老艺人拍腿赞叹:“这哪是演,分明是菩萨降世。” 这出戏,也可以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1982年,央视正在准备筹拍《西游记》,导演杨洁为观音选角愁白了头。 彼时影视圈盛行“年轻貌美”,但杨洁坚持:“观音是渡人的智者,要岁月沉淀的从容。” 当时,许多人听说要开拍这部戏,不少人都去面试,但是没一个合适的。 偶然间,她看到左大玢的《追鱼记》录像后,当即拍板:“就是她!” 消息传来,左大玢既惊喜又忐忑。 因为,她从没涉及过影视行业。 从湘剧舞台到电视剧,她从头学起。l 为贴近角色,她跑遍长沙古刹,观察观音像的姿态。 为练出“悲而不哀”的眼神,她对着镜子减少眨眼次数,一练就是半月。 定妆那天,化妆师用金粉调清漆点染宝冠,阳光透过窗棂洒下,她半垂眼帘,眉心一点朱砂,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托净瓶。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被震住了:“这不是演员,是菩萨来了。” 在《西游记》拍摄三年,左大玢的“怪事”比戏里的妖怪还多。 首桩怪事发生在1983年峨眉山金顶。 那日拍观音显圣的戏,清晨还下着瓢泼大雨,剧组搭好的棚子全湿透了。 化妆师正发愁,左大玢却穿好戏服站到雨里:“试试吧,菩萨会护着。” 话音刚落,雨势渐弱,不过十分钟,云开日出,金顶的佛光恰好笼罩在她的净瓶上。 全场愣住,后来查气象记录,那日骤晴概率不足5%。 更轰动的是1984年成都青羊宫外景。 那天拍村民求签的戏,左大玢未卸戏服便去街头买道具。 刚走到巷口,人群突然围拢。 一位老妪捧着苹果跪下来:“菩萨保佑!” 接着,路人纷纷效仿,有人摸她的袈裟,有人往她手里塞香烛。 左大玢慌得连连摆手:“我是演员!” 可越解释,人群越激动。 后来她才知道,当地百姓早听说“湘剧有个演观音的角儿”,认出戏服便当真菩萨来了。 最让她触动的是1985年大理拍外景。 戏杀青后,她穿着便服逛古城,一个小沙弥追着她跑了半条街,把一串佛珠塞进她手里。 “菩萨姐姐,这个送你。” 那一刻,她忽然懂了杨洁的话:“你演的不是角色,是人们心里的信仰。” 渐渐地这些“怪事”。也彻底改变了左大玢。 她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却开始频繁往寺庙跑。 “不是求什么,就是站在佛前,心里特别静。” 后来,她直接在家中供了尊观音像,每日焚香。 她说:“演得越久,越明白慈悲不是台词,是要活出来的。” 息影后,她拒绝再演神佛角色,一头扎进戏曲教学。 学生们说,大玢老师上课总带着笑,看到贫寒的孩子,会悄悄塞钱。 排戏累了,就带大家去养老院唱戏。 这些年,“左大玢是活菩萨”的说法从未消停。 2016年她去普陀山,仍有香客追着叩拜,安保不得不上前疏导。 她只能苦笑:“我只是个演员啊! ”可转身,她又会给香客递上矿泉水,听他们讲生活的难处。 关于这些“怪事”,专家给出过理性解释。 80年代正是民间信仰复苏期,影视形象的神圣化,本质是集体潜意识的投射。 峨眉山、云南等地多局部小气候,“骤晴”并不罕见,只是时机太巧,这才阴差阳错的强化了人们的心理暗示。 但左大玢不在乎这些。 她更在意的是,自己是否演好了观音的“魂”。 拍戏时,她坚持不用替身,哪怕吊威亚摔青膝盖。 下戏后,她总要去剧组食堂帮厨,给群演盛碗热汤。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菩萨要渡人,演员也要渡人。” 如今,78岁的左大玢仍在教学一线。 偶尔有年轻人问:“您后悔被定型为观音吗?” 她摇头:“这个角色让我明白,演员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从戏里看到自己心里的光。”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左大玢穿上戏服,那就是观众心中的观音形象。 所谓“活菩萨”,从来不是天降的神迹,而是一个人用真心,把角色的光,活成了自己的人生。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左大玢、中国新闻网——86版《西游记》观音扮演者风韵犹存 近照曝光(图) )

0 阅读:1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

万寿菊芳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