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泰国、老挝、越南等地,4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中国,不用和康熙硬碰硬,还可能获得康熙的支持,民族英雄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吴三桂当年在云南的势力有多大,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不是真正受清廷指挥,反而像是坐拥一块独立地盘,手上握着十几万兵马,谁来了都不能不敬他三分。 从税收、粮食到官员任命,基本都由他说了算,如果他有远见,没必要和康熙正面硬刚,其实选择南下到中南半岛,局面绝对不一样。 当时泰国、老挝、越南这些地方严重分裂,国王跟王族、贵族闹得不可开交,内部纷争连年,各地人口不算太多,但地盘却特别大,总面积加起来快赶上半个中国。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有经验、兵力充沛的外来者突然插进来,而原本的主家还没整明白自己的事,更别提对付外敌了。 如果吴三桂直接南下,用他在云南练出来的军队、用先进武器打出一条路,根本不会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边拿地盘,一边用当地利益收买有头有脸的人,效果比死磕康熙划算多了。 有人担心外地没根基,老百姓未必听他的,其实从清初安抚中原的经验看,关键就是让民众日子好过起来,不乱加税,不滥用兵力,多给地方上一点自主空间。 只要能做到这些,底层百姓不见得全力反对,反倒有可能助他巩固统治,通过和当地权贵拉关系、许利益,吴三桂身上的那套治军和收买人心的本事肯定管用。 南下这种选择不仅能让他避开与清廷的直接对立,更可能变成康熙的“外延势力”,康熙在处理北方边患和国内稳定时,只要吴三桂在外面不闹事,或许乐见其成,还能说是大清人马在外面展现实力。 吴三桂要是把云南作为大后方,中南半岛作为新王国,资源比原先多得多,乱臣贼子的骂名或许都不用背。 想想后来的结果吴三桂还是选择了和康熙死磕,发动了三藩之乱,最后清廷出重拳,吴三桂败北,家族被清算,留下遗憾一堆。 如果当初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南下走扩张路线,不仅避开风险,反而还可能借力打力,得到清廷默认,人也不会落得灰头土脸的下场。 历史上的边疆都是这样,谁能把老百姓日子搞好,谁就有机会站稳脚跟,吴三桂在云南的能力不止是打仗,更是安抚、经营、用人。如果这些本领不是用在和京城斗争,而是用在拓展边疆,结果真有可能大不一样。 一块新王国的崛起,不仅让他彻底告别叛逆形象,也会为自己后代留下基业,中南半岛的地势和资源,不用跟康熙抢汗血,反而能换来朝廷背书,就算西方势力按兵不动,也不至于被清朝狠揍。 想想假如真这样操作,后人谈起吴三桂的故事,或许提到的不是乱臣贼子,更多可能是边疆开拓者,命运就看那一步棋怎么落,遗憾就是他最终没走南下这条路。
[下雨]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
幕沧小澜
2025-09-25 13:43:25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