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着喊“吃不到西贝”,照片是三年前的,嘴里的“上瘾”话术像广告文案背诵大赛。 西贝想用娃的泪当流量密码,结果娃没哭,网友全哭了。 那张图早就在小红书当过亲子博主的日常,现在被搬进 corporate PPT,还当宝贝似的发微博。 7岁孩子说“预制菜让我上瘾”? 你当小孩是AI训练出来的营销数据点? 评论区清一色“太真实了”“我家娃也这样”,全是同款话术、同个时间戳,连标点都像复制粘贴。 微博直接标“营销内容”,限流没商量。 不是你做得隐蔽,是大家早看腻了这种“演苦情戏”的套路。 删帖不道歉,嘴上说“复盘”,心里怕是还觉得“差一点就火了”。 内部团队是4A出身,结果把“童真”拍成了儿童版广告片,连哭都要按脚本来。 网友翻出旧账:过去雇童模吃饭,现在雇假哭娃喊上瘾——西贝的营销,是把孩子当消耗品。 公关部连夜改稿,但改不了人心的防备。 你越想装可爱,别人越觉得你油腻。 不是孩子不能上热搜,是你不该把孩子的泪,当KPI的垫脚石。 流量有价,良心无价。 西贝的预制菜,可能真好吃。 但你的心,凉了。
西贝到底是怎么得罪了大家?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