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神作,我十年读了三遍

董承评文学 2025-09-28 15:19:50
· 《包法利夫人》我读了三遍。 头一遍,当爱情小说读,爱玛的三次爱情——一次婚姻,两个情人——细腻深沉,让人心疼、心寒。第二遍,当文体小说读,折服于小说浑然天成的结构。第三遍,是6月底,读磨铁新出的译本,在重读了《飘》《傲慢与偏见》后,想从细节上把握女性的命运和选择。 大热天读《包法利夫人》,有让人清醒之效。爱玛的生和死,几乎可以作为我们(尤其是对生活怀抱浪漫想象者)的镜鉴。 爱玛是乡村女子,家庭教育几乎没有,小说读得太多,以浪漫为人生追求。初嫁包法利,婚后枯燥、乏味、单调。于是先出轨罗道尔夫,后委身莱昂——这两个男人,部分地让她体验到了小说中的浪漫,又因相似的厌倦和恐惧(恐惧于爱玛的狂热)先后抛弃了她。 “她喜欢大海,只因它的惊涛骇浪。”平静不是爱玛的追求,如果可以,她希望永远燃烧,永远在波浪的顶点。 “每一个微笑都隐藏着一个厌倦的哈欠”,再疯狂的浪漫,也以单调落幕,以厌倦收场。爱玛在哲学层面上看破了这一层,加之平日里消耗无度而负债累累,于是服毒自杀。 这是小说的基本线索。 爱玛死于负债,死于道德压力(小说点到为止,没有细写),更死于察觉到浪漫之不可能后的信念幻灭。末尾这一点,让爱玛的自杀有悲壮意味,基于她对丈夫和情人的鄙视,她几乎是怀着骄傲走向死亡的。 所以,爱玛区别于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自杀有偶然因素)、斯嘉丽(如果爱玛不死,也许会走上斯嘉丽的坚韧之路)或者苔丝(苔丝手刃情人,因为还对爱情有浪漫想象,爱玛却已看透一切)。 在人生末路,爱玛如果略微回头,适度忏悔,丈夫便会宽恕她,和她一起承担,但这是爱玛不能接受的。因为那意味着,在今后的夫妻关系里,她所看不起的丈夫将占据优势。 爱玛宁可走向毁灭,也不愿忍受丈夫宽宏大量的千钧之重。 这是爱玛的刚烈,也是小说的深度。 《包法利夫人》遍地都是细节,说它是小说教科书也不为过,毛姆、毕飞宇、苏童、格非,都有长文赞叹。小说在观念、结构、细节等一切层面上,都趋于不朽,福楼拜被后世的小说家奉为大师,原因也在这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