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不是不想接纳穆斯林,而是怕自己被慢慢改写。 这不是种族问题,是文化安全感的崩塌。 我在柏林住过两年,楼下清真寺的唤拜声每天五次准时响起,起初觉得新鲜,后来发现邻居们开始避开超市的清真食品区,学校里孩子问“为什么妈妈不能戴头巾”,老师沉默了。 这不是偏见,是没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回应。 法国去年立法,新移民必须签一份“价值观承诺书”,不接受性别平等、不学法语,就别想拿居留。 听起来苛刻,但背后是十年多元文化实验的失败——太多人以为“包容”就是放任,结果文化边界模糊了,谁都不再知道谁是“我们”。 德国的调查显示,六成民众觉得穆斯林该主动适应,而不是等社会迁就。 这不冷血,是疲惫。 但问题不在穆斯林群体本身。 欧盟的调查说,近一半的年轻穆斯林觉得自己既是德国人也是穆斯林,他们上班、上学、投票,只是偶尔在祈祷时被指指点点。 真正撕裂社会的,是那些躲在清真寺角落喊“我们不融入”的少数人,和那些把每个戴头巾的女性都当成“文化入侵象征”的极端分子。 媒体把这两种声音放在一起,观众就以为整个群体在对抗欧洲。 极右翼政党看准了这种焦虑,把“头巾”变成选举武器。2024年法国国民联盟拿下三成选票,不是因为他们多有道理,而是因为没人愿意认真谈解决方案。 我们总在问“他们为什么不融入”,却很少问“我们还能不能继续做那个愿意听不同语言、吃不同食物的欧洲”。 真正的危机不是穆斯林太多,而是欧洲人不再相信自己能消化差异了。 当一个社会开始用法律逼人“爱国”,它其实已经失去了自信。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