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在北京时间9月29日报道了一则颇有意思的消息,说是五角大楼担心万一和中

律便利小店 2025-09-30 10:37:18

华尔街日报在北京时间9月29日报道了一则颇有意思的消息,说是五角大楼担心万一和中国打起仗,手里的导弹可能不够用,于是急着想让军火制造商把十几种关键导弹的产量提高两倍到四倍。 这些导弹包括爱国者拦截弹、标准-6、远程反舰导弹、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以及精准打击导弹等。五角大楼这回不是小打小闹,动真格了。 不仅要求加快生产,还考虑动用私人资本支持扩产,连许可流程都准备简化。军火商们也配合,增加工人、扩建工厂,供应链这边则在研究怎么在半年内迅速提产。 这事单拿出来看,可能就是一则美国军工产业链的“增产通知”,但要是和中国这边的时间线对上,就有点意思了。 九三阅兵是中国展示国家军力的一个重要场合,尤其是近年来,受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国展示的导弹型号种类齐全、性能先进,光是那几枚高超音速导弹和远程打击武器。 一出来就引发了不少军事分析机构的关注。美国媒体、智库那阵子一个劲地做报告,说中国的防空和反介入能力大幅提升,尤其在亚太地区有了更强的战略纵深。 现在再看五角大楼的这番操作,很难说是巧合。美国军方对中国军力的关注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这次表现得格外急切。 其实早在去年,美国空军就警告说,如果发生高强度战争,美军的导弹库存可能在一周内就会打光。今年初,美国国会还召开听证会,专门讨论弹药储备问题。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美国不断给乌克兰提供弹药,结果自己的库存也被掏空。这时候再看看中国这边,没打仗却不断加快武器现代化,五角大楼当然坐不住了。 不过五角大楼这种做法,说白了也暴露了它对战争认知的某种老旧思维。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避免冲突,反而先想着万一打起来怎么打得赢。 这种“焦虑式备战”,其实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它一方面高调表态“对话沟通”,一方面又在背地里拼命屯兵备弹。 而这种思维在过去几十年里并不鲜见,从伊拉克、阿富汗到叙利亚,美国一再高估对手威胁,结果陷入长期战事,付出巨大代价。 这次的导弹扩产计划,看起来像是吸取了俄乌战争的教训,实则是对冲中国军力发展的下意识反应。有趣的是,美国国内并不是铁板一块。 不少人对军工复合体的扩张持怀疑态度。这次扩产导弹的背后,是一整套军工利益链条的博弈。军火商希望从中分得更大的蛋糕,而五角大楼则希望用“国家安全”的名义推动预算增加。 这种拉锯,最终都以“对中国的遏制”为名包装出来,试图在国内外争取支持。但说到底,真正关心地区和平稳定的人都明白,靠囤导弹是守不住和平的。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面对“假想敌”时往往容易陷入战略误判。上世纪七十年代它夸大苏联军力,引发军备竞赛,最终导致财政压力剧增。 现在对中国采取同样路径,只会让地区局势更紧张。而且中国不是苏联,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包容、合作的,不靠输出意识形态,也不靠军事扩张。 相反,中国在联合国维和、全球发展倡议等方面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大国。 所以这回五角大楼翻出老剧本。 把导弹当成战略“压舱石”,听起来气势汹汹,实则焦虑满满。它不愿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靠扩军备战是挡不住的。   参考资料:罕见!五角大楼下周将召集全球美军官员集体开会 2025-09-26 10:10·参考消息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