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4年,韩国上千人拒绝食用从中国进口的白菜,本想给中国一个“下马威”,却没料到,最终撑不住的,竟是他们自己。 谁能想到,2024年的韩国,主角竟然是一棵白菜?一场从全民抵制到市场疯抢的魔幻反转,可不只是一场简单的买菜风波。 它更像一面镜子,把韩国社会深藏的文化焦虑、经济短板和政治情绪,照得一清二楚。 这事的开头,带着一股浓浓的文化“保卫战”味道。对许多韩国人来说,泡菜根本不是一道菜,那是“国民食物”,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必需品,承载着全家一起腌制的情感记忆。 所以,当“必须用韩国本土白菜才能做出正宗泡菜”的念头占据上风时,抵制中国白菜就成了一种捍卫民族自尊的姿态。 这种情绪可不是嘴上说说。 2024年10月18日的一份调查直接把态度量化了:高达94%的受访者表示,压根不考虑买中国的鲜白菜。 这背后,其实是韩国近年来努力摆脱中华文化影响、强调自身文化独立性的一种延续,甚至是对过去泡菜申遗等争议的敏感回应。 然而,情感再饱满,也顶不住现实的“铁拳”。 2024年夏天,罕见的高温和暴雨席卷韩国,本土白菜直接减产约四成。市场规律从不讲情面,白菜价格坐上火箭,从普通蔬菜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 一棵白菜卖到两万韩元,折合人民币大概120块,这是什么概念?学校食堂干脆不供应泡菜了,普通家庭对着空空的泡菜坛子叹气,腌泡菜成了一件需要下血本的事。 韩国农业的脆弱性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 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的结构,抗风险能力太弱了。加上城市化不断蚕食耕地,比如江原道产区面积就在减少,多种农产品依赖进口早已是常态。天灾一来,本土供应链立马崩溃。 这时候,物美价廉的中国白菜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在韩国建温室自己种,那成本得是进口价的三到四倍,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单?于是,市场风向一夜逆转,曾经被嫌弃的中国白菜,成了被抢购的香饽饽。 这场风波里,政治气候绝对是个“催化剂”。尹锡悦政府亲美的外交路线,让中韩关系相对冷淡。这种大背景下,媒体的某些宣传很容易就放大了民众对中国进口产品的警惕和不信任感。 抵制白菜,看起来是食品安全或文化问题,但实际上也成了部分民众发泄不满的出口。这里面,混杂着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失望,也包含了对农业政策无能的批评。 韩国政府当时真的很难受,里外不是人。 紧急从中国山东等地计划引进约1100吨白菜来平抑物价吧,又怕点燃民族主义情绪;不管吧,物价飞涨和民生压力又能把执政根基给掀了。 白菜虽小,映照出的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处境。 一位韩国教授声称“中断中国白菜进口能拖垮中国经济”,这种话在中韩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面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甚至不如中国一个县的蔬菜出口规模。 这种荒诞言论,恰恰反映了巨大社会张力下的非理性情绪。最终,还是空空的泡菜坛子让大家回归了现实。 这不只是一次关于蔬菜的选择,更是一堂关于国际分工和经济规律的公开课。在这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时代,任何想切断合作的姿态,到头来最先伤害的,可能就是自己。 信息来源:海报新闻《韩国大白菜33元一斤!紧急从中国进口,能解燃眉之急吗?》
“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4年,韩国上千人拒绝食用从中国进口的白菜,本想给中
经略简料
2025-09-30 14:44:49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