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7日,14岁的达娃央宗作为精心选拔的火种采集者,在海拔5000米的

屏风隔断相思 2025-09-30 16:25:59

1990年8月7日,14岁的达娃央宗作为精心选拔的火种采集者,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脉脚下,用太阳能聚光镜采集了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的圣火火种。 1990年8月7日,唐古拉山脚下的清晨,天还未大亮,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意。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呼吸变得格外沉重,连风声都带着稀薄的味道。 就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位年仅14岁的藏族少女——达娃央宗,正在迎来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她肩负着一项特殊而庄严的使命:为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采集圣火火种。 唐古拉山脉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阳光纯净而炽烈,被视为“圣洁的火焰最合适的诞生地”。正因如此,亚运会组委会经过反复考量,决定将圣火的采集地设在这里。 为了体现民族团结与象征意义,他们从青藏高原的少年中精心挑选出代表人选。最终,达娃央宗脱颖而出。 她不仅是当地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还是一名活泼坚毅的女孩,从小在雪山和牧场中长大,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适应力与勇气。 那天清晨,天空透着湛蓝,远处的雪峰在朝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达娃央宗身着洁白的藏袍,胸口别着鲜艳的哈达。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高原红,眼神却格外坚定。 围绕在她身边的,有亚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当地政府干部,以及数名技术人员。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在她的面前,安放着一只特制的太阳能聚光镜。这是一面银白色的抛物面镜,直径超过一米,能够在瞬间将太阳光汇聚成一点,燃起火焰。 采集火种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考验。因为在高原上,风力极强,空气稀薄,火焰极易熄灭,必须小心翼翼。 随着太阳逐渐升起,一束束金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落在大地上。工作人员小声提醒:“准备好了,可以开始。” 达娃央宗深吸一口气,走到聚光镜前,双手端稳那只火种盆。盆子里铺着干燥的引火草,正等待着光的点燃。 她小心调整聚光镜的角度,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镜面反射出的光点逐渐汇聚,落在火种盆中央。 片刻之后,一缕青烟轻轻升起,随后,一簇微弱的火苗在风中摇曳着燃烧起来。那一瞬间,所有人屏住呼吸。少女的眼中闪过光亮,紧紧护住火焰,生怕它被高原的风吹灭。 “燃起来了!”人群中有人低声惊叹。 火苗逐渐旺盛,跳动着,映照在达娃央宗稚嫩却坚定的脸庞上。她将火种盆举得更稳,仿佛怀抱着一颗珍贵的宝石。 周围响起掌声与欢呼声,但她仍然保持着庄重与专注。此刻,她深知这团火焰不仅是北京亚运会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与奋进的象征。 在庄严的氛围中,主持人宣布:“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圣火,已在唐古拉山脚下顺利采集成功!”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摄影师定格。照片中,14岁的达娃央宗双手捧着火种,面带微笑,背后是雄伟的雪山与无垠的蓝天。 这幅画面很快传遍全国,成为亚运会筹备过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 采集到的火种随后被安放在特制的火种灯中,由专人护送。一路上,火种被严密保护,确保它从高原到平原,从雪山到都市,始终不灭。 几天后,它抵达北京,并在开幕式上点燃了亚运会主火炬,照亮了整个亚洲。 对达娃央宗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段荣耀,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回忆起那一刻,她曾说:“当我看到火焰燃起的时候,我的心像火一样热。我想,这火是从我们藏族的雪山升起来的,它会带着祝福去到北京,去到全亚洲。” 事实上,亚运圣火的采集,不仅仅是一个体育仪式,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它展示了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融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向世界敞开胸怀的信念。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屏风隔断相思

屏风隔断相思

屏风隔断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