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

梦想者的权利 2025-09-30 18:12:25

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曾经在硅谷开门迎人的印度精英,如今成了西方社会的“眼中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仨“老移民国家”罕见地走到一块——不是谈合作,而是集体对准了印度。 这股“反印度浪潮”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 如果说哪个群体在近十年内“逆袭”得最彻底,印度裔绝对榜上有名,谷歌CEO皮查伊、微软CEO纳德拉、Adobe的纳拉延,个个都是印度面孔。 他们不仅仅是公司高管,更象征着一种全球职业移民的“印度模式”:技术过硬、语言流利、适应力强,而且极其擅长在体制内上位。 这种现象在美国尤其明显,来自印度的H-1B签证持有者长期占据总数的七成左右,他们不仅抢占高薪职位,还逐渐把控了硅谷的招聘话语权。 在加州,印度裔社群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内部生态,从租房、买车、找工作到政治捐款,都有组织有规划。 他们不是来了混口饭吃,是来“扎根”的。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情况也类似,多伦多的公立学校里,印度裔学生比例逐年攀升;墨尔本与悉尼的印度社群,已经成为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主力买家”。 问题就出在这儿:当“外来者”开始主导规则制定,而不是仅仅遵守规则时,原有的主导阶层自然会感到被挑战。 这波反印度情绪,很多人一开始误以为是又一轮“排外风潮”,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它和过去的“反穆斯林”“反非法移民”不太一样。 这次的焦点,不是印度人“拖后腿”,而是他们“跑太快”。 在西方社会中,印度裔长期被视为“模范移民”:不惹事、爱学习、肯奋斗,还会投票,但当印度裔逐渐掌握财政资源、技术岗位、甚至政治话语权时,这种“模范”身份开始变味儿了。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2024年曾公开表示:“我们必须警惕任何非美籍群体在美国政治中的过度影响。” 虽然没有点名印度,但谁都知道他的矛头指向哪儿,尤其是民主党内部,印度裔议员和政治捐款人的比例远超其他少数族裔,这让共和党阵营持续质疑其“政治中立性”。 在加拿大,特鲁多和印度的矛盾已经摆到桌面上。 2024年,锡克教领袖尼贾尔在温哥华遭枪杀,加拿大情报机构指责印度间谍“越界行动”,导致两国外交关系直接“腰斩”。 事件之后,加拿大国内对印度裔社群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尤其是那些与印度执政党关系密切的团体,更被贴上“外国代理人”的标签。 澳大利亚则更务实,在2025年初,澳洲国会通过新规,要求所有与海外政党有接触的非营利组织必须进行登记。 这项政策表面是“透明治理”,实则剑指印度裔社群中的部分宗教与政治组织。 美国对移民的态度向来“硬邦邦”,这次也不例外,特朗普上台第一个月,就签署行政命令,限制H-1B签证的审批数量,并恢复对“外国劳动力冲击本土市场”的调查机制。 白宫内部消息称,特朗普对硅谷的“印度化”现象极为不满,他曾在闭门会议上说:“我们花了几十年建立的技术产业,不能交到别人的手里。” 一些印度裔科技高管开始私下转移资产,考虑将企业总部迁往新加坡或迪拜,以规避美国政策风险。 在美国本土的印度裔年轻人,则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如今却成为“潜在风险”的代名词。 印度裔社群内部的种姓制度、宗教仪式、高度组织化的族群活动,常常与西方社会倡导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产生摩擦。 例如,在加拿大温哥华,印度庙宇频繁举办大型宗教集会,封路、噪音等问题屡屡引发居民投诉; 在澳大利亚,一些印度裔社区自办学校,教授以印度教教义为主的课程,引发了教育部门的审查。 这些看似“小事”,却在不断加深主流社会对印度裔“自我隔离”的印象。 更关键的是,印度国内的政治倾向与海外社群的态度高度一致,莫迪政府近年来推行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不少海外印度人也是坚定支持者。 这种“对祖国的忠诚”在西方社会看来,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这场反印度浪潮,不是因为印度人做了什么错事,而是他们做得太对,太成功,他们没有靠偷渡、没有靠福利,而是凭技术、靠脑子“硬闯”进来,甚至在很多领域里做到了“顶流”。 可正是这种“非典型成功”,打破了西方社会对移民的传统印象——移民应该是“来打工的”、是“需要帮助的”、是“要融入我们的”,而不是“挑战我们”的。 白人中产阶级看着印度裔在硅谷拿高薪、在政坛发声、在教育资源上占优,心里自然不平衡。 这种情绪一旦被政治人物或媒体激发,就变成了一种“系统性排斥”,它不像传统种族歧视那样粗暴,而是更隐蔽、更结构化,甚至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 印度裔的全球崛起,是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也揭开了西方社会对“多元成功”的真实容忍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