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1402年,朱棣刚拿下侄子的江山,但是他的心里头却不踏实,因为这龙椅坐得名不正言不顺,天下文人那杆笔,比刀还锋利。 刘璟被铁链子锁着进殿时,棉袍上还沾着江南的露水——他哪是真病,是打心底里不想给这位“新皇帝”磕头。这年刘璟46岁,比朱棣小两岁,俩人年轻时在朱元璋跟前见过面,那时候朱棣还是燕王,刘璟是诚意伯府的二公子,跟着父亲刘伯温学兵法、练书法,骨子里全是文人的硬气。 没人比刘璟更清楚“篡”字的分量。早在靖难之役开打时,建文帝就召他入京,让他给李景隆当参军。刘璟揣着地图连夜赶路,在军帐里熬了三个通宵,画出燕军的行军路线,劝李景隆“扼守卢沟桥,断朱棣粮道”,可李景隆根本不听,硬是把几十万大军折腾得一败涂地。后来刘璟又赶回南京,拉着建文帝的手说“臣愿去浙江募兵,再跟朱棣拼一场”,可没等他出发,金川门就开了——朱棣的军队已经进了城。 朱棣盯着殿上梗着脖子的刘璟,心里又气又急。他特意让人把锁链换成锦袍,还命人端上刘伯温当年爱喝的龙井,想先套套近乎:“景明(刘璟字),你爹当年帮父皇打天下,你现在帮我,诚意伯的爵位还能传下去。”这话要是换别人,早就跪下来谢恩了,可刘璟端起茶杯没喝,反而把杯子往案上一放:“爵位是父皇封给我爹的,我爹死了,该传我哥刘琏,轮不到我。至于帮你——殿下觉得,建文帝的江山,是该被人从手里抢来的吗?” 这话像针一样扎进朱棣心里。他猛地拍了龙案,御座旁的太监都吓得发抖,刘璟却笑着站起身,目光扫过殿里的文武百官:“当年我爹跟我说,做臣子的,要守‘君臣大义’,就像种地要守节气,乱了就什么都收不回来。殿下现在把‘叔侄’变成‘君臣’,把‘靖难’说成‘登基’,可天下人心里的账,早算得清清楚楚了。” 朱棣忍了又忍,最后咬着牙问:“你就不怕死?”刘璟往殿外看了一眼,阳光照在他的白发上,亮得晃眼:“我哥刘琏当年因为不肯依附胡惟庸,被人害死了;我爹一辈子直言,最后也没落下好。我们刘家的人,早就把‘死’看淡了,倒是殿下——今天杀了我,百年后史书上写一句‘朱棣杀刘伯温子,因璟骂其篡’,殿下觉得值吗?” 这话戳中了朱棣的软肋。他确实不敢杀刘璟,至少不敢明着杀——刘伯温在民间的威望太高,杀了他儿子,等于给天下文人递刀子。可也不能放他走,这颗“刺”留在外面,迟早会扎得更疼。最后朱棣下了令:“把刘璟关进锦衣卫诏狱,好好‘伺候’着。” 没人知道刘璟在诏狱里过了多久,只知道他进狱后就开始绝食,每天靠着喝一点水撑着,手里还攥着一支断了的毛笔,在墙上写“君臣大义”四个字,直到手再也抬不起来。1402年冬天,诏狱的看守发现刘璟已经没了气息,他的头靠在墙上,脸上还带着笑——像是早就料到自己会这样死,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后来朱棣果然没敢给刘璟安罪名,只是悄悄把他的尸体送回了浙江青田。当地百姓偷偷给他立了块碑,没写名字,只刻了“刘文节公”四个字——“文节”是民间给的谥号,比朝廷的任何封号都金贵。而朱棣呢?他后来确实让史官改了史书,把靖难之役写得冠冕堂皇,可“篡”字就像影子,跟着他的庙号“明成祖”,流传了六百多年。 说到底,刘璟的硬气,从来不是跟朱棣“对着干”,是跟“乱了的大义”较劲。而朱棣的慌,也不是怕刘璟这个人,是怕自己这辈子,都躲不开心里的那个“篡”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
曼彤说世界
2025-10-04 06:20: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