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会站在一起?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早就说过,中国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谈不上是朋友,两国只是正好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伙伴而已。 从国际秩序的维度看,中俄的“同路”始于对单边霸权的共同警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在维护国际法基本准则上常有共识. 就像2025年10月安理会某项决议表决中,中俄共同投下弃权票,并非刻意对抗,而是都认为决议存在“欠缺考虑”的风险,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直言安理会正被推入“高度危险的境地”,中方也强调需“密切关注、严格监督”局势发展。 这种默契在伊核问题上更明显,2025年3月中俄伊在北京首次举行三方会晤,明确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呼吁避免局势升级,本质上都是在抵制个别国家将自身意志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的做法。 王毅在接受“今日俄罗斯”专访时也提到,中俄关系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力量,这正是两国在国际道路选择上的核心契合点。 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则让这条“路”走得更扎实。 俄罗斯的能源储备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天然的合作基础,2025年9月中俄蒙签署的备忘录敲定,“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每年将对华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加上原有管道输送量的提升,未来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总量将突破每年1000亿立方米. 这样的合作不是政治胁迫的结果,而是欧洲制裁压力下的理性选择,布鲁塞尔计划2027年底前终止俄气进口,中国市场恰好成了稳定出口渠道。 贸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440亿美元,从俄罗斯农产品摆上中国餐桌,到中国汽车驰骋在俄罗斯街头,这种“接地气”的合作实实在在惠及了两国百姓。 而俄方积极推动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更是把短期合作延伸成了长期规划,俄罗斯外交部副司长法捷耶夫明确表示,这种对接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关键的是,这种“同路”关系有着清晰的边界感,这正是它能长久的关键。2024年中俄联合声明里那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表述,其实是两国关系的“定海神针”。 王毅在专访中特意解释过,这种选择是吸取历史教训后的智慧,上世纪中苏结盟的波折让两国明白,绑定式的关系终将受限,而保持独立又协同的状态,才能让合作更有韧性。 就像能源合作中,中俄从未签订排他性协议,中国仍从多个国家进口能源,俄罗斯也在开拓其他市场;在军事领域,双方虽有联合演习,但从无军事基地的相互驻扎,这种“有距离的同行”反而让关系更稳定。 说到底,中俄站在一起,既不是为了对抗谁,也不是为了依附谁。 当个别国家在全球推行“小圈子”和阵营对抗时,中俄选择了一条“不针对第三方”却能维护自身利益的路;当全球产业链遭遇冲击时,两国用能源和贸易合作筑牢了经济安全的屏障;当国际规则被随意践踏时,两国用安理会的投票和多边会晤守住了国际法的底线。 正如卡拉切夫所言,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或盟友,但在维护多极化、反对霸权、推动务实合作这些“同一条路”上,他们的步伐始终一致。这种基于现实、守住边界、着眼长远的伙伴关系,恰恰是当今动荡世界里最稀缺的稳定力量。
中俄为什么会站在一起?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早就说过,中国不是俄罗斯的盟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05 12:46: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