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名知青因为一首歌被判处死刑,就在他做好死亡的准备时,审判员却突然宣判:有期徒刑10年,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为什么他突然从死刑改成了有期徒刑10年?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知青之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1970年盛夏的一个黄昏,南京郊外的劳改农场里,24岁的任毅正蹲在玉米地里除草。 汗水沿着他的脸颊滑落,在干裂的土地上留下深色的印记。 就在这时,农场广播突然响起,通知他立即前往场部办公室。 这个突如其来的召唤让任毅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三个月前军事法庭的死刑判决,手中的锄头不由地抖了一下。 任毅的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1968年冬天,这个南京城里的年轻人和其他知青一样,背着行囊来到江浦县的农村。 他住进了一间四面透风的茅草屋,屋顶的茅草被夜风刮得簌簌作响。 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跟着生产队下地干活,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1969年5月的一个夜晚,蛙声阵阵,任毅和几个知青围坐在煤油灯下。 有人轻轻弹着吉他,哼唱着思乡的曲调。 这时唐又突然提议: "任毅,你文笔好,给咱们写首知青的歌吧。" 这个建议像一粒种子,在任毅心中生根发芽。 那一夜,他抱着吉他反复推敲,直到东方既白,终于完成了《知青之歌》。 这首歌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知青点之间传唱开来。 最让任毅吃惊的是,有一次在长江乘船时,他听到对面船上的知青在唱这首歌,歌词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更糟糕的是,这首歌竟然传到了苏联,被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 得知这个消息时,任毅正在田里插秧,吓得差点摔进水田里。 他慌忙跑到县公安局自首,接待他的老公安却笑着说: "年轻人,写首歌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番话让任毅安心了不少。 没想到1970年春节刚过,一群持枪的军人和民兵就在深夜闯进了他的茅屋,把他从被窝里拖了出来。 在审讯室里,任毅看到桌上堆着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知青之歌》手抄本。 审讯员厉声问道: "这些反动歌曲哪个是你写的?" 任毅仔细翻看,发现很多歌词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加上了他从未写过的政治敏感内容。 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1970年5月。 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下来了,白纸黑字写着"死刑"。 任毅被关进死囚牢房,每天听着远处刑场的枪声,度日如年。 转机发生在7月的一个雨天,许世友将军在审阅案件时,拍着桌子说: "一首歌就要人命,这像什么话!" 他力排众议,将死刑改判为十年有期徒刑。 劳改农场的日子艰苦难熬。 任毅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农活,晚上还要写思想汇报。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偷偷用铅笔头在废报纸上写申诉材料。 1976年秋天,当他听说"四人帮"倒台的消息时,激动得一夜未眠。 他更加积极地申诉,终于在1978年8月等来了平反通知书。 出狱那天,任毅站在农场门口,看着陌生的世界恍如隔世。 回家后才发现,母亲早已愁白了头,心爱的姑娘早已嫁作人妇,最疼爱的小妹妹也在他坐牢期间病逝了。 好在街道办给他在纺织厂安排了工作,让他开始了新生活。 1985年10月,任毅从报纸上看到许世友将军逝世的消息,这个硬汉子当场哭成了泪人。 十二年后,他专程来到河南新县许将军墓前,献上一束野花,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如今,年过七旬的任毅偶尔还会抱起吉他,轻轻哼唱那首改变他一生的《知青之歌》。 歌声飘过岁月长河,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普通知青的悲欢离合。 这段经历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新四军时期,陈毅听说江北的叶飞纵队富得流油,便想去“打土豪”,见到叶飞,陈毅提高
【22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