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朱德到一个村里去视察,看到河里有两只野鸭,一时兴起,就开枪将两只野鸭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8 23:47:00

1948年,朱德到一个村里去视察,看到河里有两只野鸭,一时兴起,就开枪将两只野鸭打死了,可当警卫员将鸭子捞上来的时候,还被一个老大娘讹走了40块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北方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去,朱德来到河北一个村庄视察,他和警卫一行走在芦苇丛生的河边,这里景色寂静,河面倒映着枯黄的芦苇,偶有水鸟游过,突然,有几只鸭子慢悠悠从芦苇里探出头来。   朱德一向喜欢打靶,这会儿见到鸭子,不由得兴致上来,他顺手接过身边警卫员的枪,没怎么多想就开了两枪,两只鸭子应声倒地,场面顿时安静下来,警卫员见状,准备去捡鸭子。   没过多久,一位本地妇女大步赶来,神情里带着焦急,她看到地上的鸭子,二话不说就上前理论,说那是自家辛苦养的,不许白白带走,妇女的嗓门很大,显然心里十分难过,她直接开口要求赔偿,一只要二十块钱,两只正好四十块。   在那个年代,四十元绝不是小数目,普通工人挣一个月也就这样,警卫员一听,对这个价格表示不满,觉得要价高了点,他刚想和妇女争辩,被朱德制止,朱德面无二话,爽快地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把钱递给妇女。   这场小风波让周围人都愣了一下,妇女把钱数了数,嘴上还念叨着自己家的日子不好过,朱德并没有多说什么,也没纠结价格合不合理,赔了钱,把鸭子也还给了妇女,警卫员心里多少有点疑惑,这样处理会不会太过随和。   朱德却觉得这是天经地义,打了别人的鸭子,就是要赔,这是规矩,也是他带队伍一直坚持的铁律,警卫员还想再劝,朱德用眼神拦住了他,他自己犯的错,不能因为身份特殊就不当回事。   当天,这件事就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带兵的头儿居然自己掏钱赔鸭子,这样的官儿实在罕见,妇女回家后,把事情跟邻居一说,大家都很惊讶,后来,她才知道开枪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德。   村里不少人都觉得朱德这样做很实在,妇女心里很不踏实,带着鸭子和钱又跑出来,追着朱德要退还,朱德见她追来,还是那样耐心地劝她收下,说这是该做的,不用多想。   妇女最后没再坚持,钱和鸭子都收下了,只是嘴里不停念叨,没想到这么大的人物会跟自己讲道理,事后,村里人提起这事,总是带着几分感叹,说朱德一点都没有官架子。   其实朱德生活很俭朴,衣服常常打着补丁,也不挑吃喝,和士兵们在一起,不讲究什么特殊待遇,无论什么时候,他总觉得老百姓最难,自己要尽量少给人添麻烦,他常说,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让普通人过得好些。   这次鸭子的风波让村民对这支队伍有了新的认识,大家私下议论,朱德不像别的军阀那样摆谱,也不会仗势欺人,他用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孩子们偷偷跟在部队后面,大人们也不再关门防备。   部队临走时,不少人主动出来送行,有人把家里的干粮塞给士兵,有老人握着朱德的手,连连说他心里有百姓,朱德笑着说,这没什么,打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赔,这样才对。   实际上,朱德对赔偿一事从来不含糊,井冈山的时候,粮食紧张,他下山挑粮不让别人代劳,听说哪家东西被战士损坏,他总是第一个出面赔钱,有次看到村里铁匠缺棉裤,直接把自己的新裤子送了出去,士兵们都说,跟着这样的人,心里踏实。   鸭子的故事很快传遍附近村子,有的老人对孩子说,这才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干部,朱德也没有因为赔钱觉得委屈,他一向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无论钱多钱少,都抵不上老百姓的信任。   一些村民私下感慨,说从前只听说朱德本事大,没想到他还这么好说话,有的妇女说,自己家里的鸡鸭也能放心养了,不怕被欺负,部队里的年轻战士,也因为这件事更尊重纪律,不敢拿百姓的东西不当回事。   不少人事后回忆,觉得正是这些小事让老百姓相信了这支队伍,朱德没有做什么动员,也没有喊口号,只是用最普通的方式告诉大家:规矩就是规矩,谁都不能破例。   后来有村干部感慨,说要不是朱德这样带头,队伍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口碑,老百姓吃过苦,谁对他们好,谁是真心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朱德一直能赢得群众支持的原因。   朱德从小家境贫寒,深知生活不易,他每次外出,总会惦记着农民的日子,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伸手,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曾改过这一点。   鸭子的风波过去以后,村里很多老人逢人就讲起这件事,他们说,这不是大事,可见一个人是不是真心为百姓着想,孩子们听了,也记住了这个和蔼的老人。   其实朱德心里很明白,领导干部做事不能光看结果,更要看态度,只有真正尊重群众,群众才会打心里信服,他经常说:“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我们自己的规矩,”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一生都在遵守的承诺。   信息来源:国防科大——朱德:公正廉洁的丰碑,克己为民的楷模    

0 阅读:244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