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留了个后手! 10月8日,乌克兰突然表态,说他们不会插手波兰逮捕的那位涉嫌炸“北溪”管道的乌克兰公民的案子,一切交给波兰法院判决,还强调尊重波兰的法律。 但基辅方面一面承诺不干预司法,一面在声明末尾埋下“保留向国际刑事法院申诉权利”的伏笔。 2022年9月,乌克兰男子曾从德国罗斯托克乘坐“仙女座”号游艇前往波罗的海,在水下70至80米深处为“北溪”管道安装炸药。 10月7日,波兰总理图斯克明确表示,起诉或引渡该嫌疑人“不符合波兰国家利益”。 嫌疑人律师透露,华沙地区法院未采纳检方要求的100天拘留期,改为延长拘留40天,显然波兰司法系统正在遭受某种政治压力。 目前,乌克兰领事部门提供的“必要法律支持”包含多重意图,一方面,基辅需要维持保护海外公民的道义形象;另一方面,若最终引渡至德国受审,嫌疑人可能披露更多行动细节。 当前场景与2018年波兰要求引渡亲俄议员案,高度相似。 当时乌克兰表面配合调查,却在最后关头通过欧洲人权法院推翻引渡裁决,使波兰司法努力落空。 乌克兰在与国际司法机构打交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种“司法拖延-国际诉讼-政治解决”的三步策略,如今可能再次上演。 根据欧洲人权法院的统计,2011年以来,乌克兰因侵犯公民权利而支付的赔偿金高达数千万欧元 这次,乌克兰手握更多国际司法筹码。 2024年8月乌克兰议会正式批准《罗马规约》,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第125个成员国,并援引规约第124条获得七年豁免权,为其公民提供法律防护罩。 波兰在此案中陷入两难,作为欧盟成员国,波兰有义务执行德国签发的欧洲逮捕令,但作为乌克兰盟友,华沙不愿因引渡事件破坏抗俄统一战线。 图斯克总理“不符合国家利益”的表态,反映波兰更担忧此事影响两国军事合作。 目前波兰境内驻有约1万名乌克兰后勤人员,且是西方援乌武器主要转运枢纽,任何外交摩擦都可能冲击战场态势。 2024年8月,德国通缉另一名乌克兰嫌疑人弗拉基米尔·Z时,波兰总检察院曾以“已离境”为由拒绝配合,引发欧盟对波兰司法诚信的质疑。 此次若再拒绝引渡,可能触发欧盟法治机制审查;若同意引渡,则需承受乌方报复风险。 该法院目前正审理俄乌战争相关案件,已对普京等俄方官员发出逮捕令。 若基辅反向起诉德国调查程序“政治化”,可能制造司法管辖权冲突,迫使法院在“追究侵略者”与“保护被告人权”间抉择。 “北溪”管道爆炸案的调查仍存重大疑点。 德国披露的案情显示,爆破团队包含四名潜水员、一名爆炸物专家和一名船长,但未证实其是否受国家行为体指挥。 早年,乌克兰常常是欧洲人权法院的“被告常客”。 数据显示,2011年法院共裁定对乌克兰公民赔偿94.85万欧元;2012年这一数字升至169万欧元;2014年更是达到768万欧元的高峰。 那些年,乌克兰更多是被动应对国际诉讼。 近年来,乌克兰明显加强了主动运用国际司法工具的能力。它不再仅仅是被审判的对象,而是成了积极的诉讼参与者。 乌克兰的申诉权声明本质是向德国传递信号,柏林目前面临两难,深入调查可能暴露更多乌方参与证据,影响欧盟团结,终止调查则遭国内舆论批评。 2025年8月,德国警方确认所有嫌疑人身份后,仅公布部分信息,显示其克制态度。德国检方目前以“破坏建筑设施”罪名起诉,刻意回避战争罪范畴。 其实美国也横插了一脚,特朗普政府2025年5月曾表态“已知悉责任人”,但未支持进一步调查,因为这条管道被炸后,收益最大的就是美国了。 但乌克兰和美国如今是一条裤子,波兰面临的阻碍和不算少,就算乌克兰说不插手,波兰也是几面为难。
【热点评述】离职了,明智了,可是晚了,乌克兰前外长的想法没有错,但乌克兰已经做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