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

红楼背疏影 2025-10-09 23:19:55

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很严重,说白了,中国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不欺负你们,但你们得怕我。 当立陶宛公然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菲律宾在仁爱礁持续挑衅时,世界不禁要问:为何这些中小国家敢于挑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或许埋藏在中国的战略文化基因里。 中国在南海填礁造岛后没有设立防空识别区,在洞朗对峙后未改变实控线现状,这些决策背后是“慎战”思想的历史传承。 比较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五日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中国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已有40余年未与其他国家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这种极低的武力使用频率,使威慑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更深刻的是文化基因。与西方“以力服人”的霸权逻辑不同,中国传统战略思想更强调“以德服人”。郑和七下西洋携带的是瓷器而非火炮,这种文化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决策者的行为模式。 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反制确实使其对华出口下降50%,但欧盟随即启动世贸组织诉讼并建立反制裁机制。这种“杀鸡儆猴”策略反而强化了中小国家“抱团取暖”的动机。更关键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互联——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度使用经济武器可能伤及自身。 菲律宾的案例更具启示性。尽管中国海警船多次拦截菲方补给船,但马尼拉仍然持续强化美菲军事合作。因为菲律宾清楚,中国需要维护区域产业链稳定,不会轻易采取断交等极端措施。 解放军火箭军的“东风快递”能覆盖全球,但中小国家笃信中国不会对非核国家使用战略武器。这种“威慑传递损耗”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威胁可信度衰减”。就像核威慑对恐怖组织无效一样,常规力量威慑对中小国家也存在效用边界。 更现实的是力量投送限制。虽然中国海军拥有三艘航母,但同时在南海、台海、东海保持常态存在已显吃力。吉布提保障基地更多承担后勤功能,与美军遍布全球的374个海外基地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需要维护国际法权威。当菲律宾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起仲裁时,中国尽管拒绝参与但仍需耗费外交资源应对。这种“规则游戏”使实力不对称的国家获得制度性保护。 更微妙的是道义制高点竞争。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能效仿美国对巴拿马或格林纳达的干预模式。这种自我设限,使中小国家获得某种“道德安全垫”。 与陆上14个邻国接壤的地缘格局,使中国面临“众星拱月”式的安全困境。印度在边境挑衅却仍能参加金砖峰会,越南在南海采油同时保持对华贸易顺差,这种复杂局面要求中国必须区别对待不同事态。 更棘手的是历史包袱。中越之间既有边境战争记忆,又有同志加兄弟的情谊;中日之间存在历史问题,但经济融合度极高。这种爱恨交织的邻国关系,比简单的敌友划分更难处理。 菲律宾军舰坐滩仁爱礁24年相安无事,近年突然升温背后是美国的“延伸威慑”在起作用。中小国家发现,只要把握好挑衅力度,就能既获得美国安全承诺,又不触发中国军事反应。这种“刀尖跳舞”成为某些国家的生存策略。 更危险的是代理战争风险,乌克兰危机显示,大国博弈可能使小国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空间。这种前车之鉴,鼓励某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待价而沽。 中国年均7%的经济增长曾是发展中国家楷模,但“北京共识”面临新挑战。越南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却避免选边站队,埃塞俄比亚借鉴中国基建模式同时接受西方援助。这种“只学经验不站队”的实用主义,削弱了中国模式的战略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公共产品供给,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了6000公里铁路,但相比美国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重塑,中国尚未建立足以改变中小国家安全计算的保障体系。 中国在洞朗对峙、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危机处理高度专业,但过于克制的宣传策略产生反效果。当印度媒体大肆渲染“解放军伤亡”时,中方的低调回应被误读为软弱。这种信息不对称,使挑衅者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决心。 更值得反思的是威慑沟通艺术。俄罗斯用“战略核演习”传递红线,美国用“航母战斗群巡航”展示决心,而中国更倾向通过外交渠道私下沟通。这种“安静威慑”在信息爆炸时代容易被忽视。 福建舰航母战斗群的形成、轰-20隐身轰炸机的列装,将根本改变力量投送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战略文化的演变:2024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首次提出“全域慑战”,显示解放军正在寻求威慑与实战的新平衡。 更深远的是国际秩序变革,随着金砖国家扩容和上合组织功能强化,中国可能通过多边机制建立新的安全规则,使中小国家在制度框架内受到约束。 中国面临的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如何将实力转化为可信威慑的战略艺术。从郑和下西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雄而不霸”既是文化基因,也是战略选择。 当世界从“霸权稳定”向“和合共生”转型时,中国能否开创出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具备威慑效力的新模式,将决定21世纪国际关系的走向。

0 阅读:183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