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时代是典型的学历通货膨胀,你知道吗?过去,我们大学生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因为每年每省每市的大学生录取率是极少数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拿到这样的一个毕业证书。 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会发现应届毕业生有多少?从过去5年到现在,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1000万,也就是1000万个大学生在涌入社会。这个比例是极致失衡的。各位,你如果算过这个比例,你会觉得很可怕。社会的空缺岗位和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是极致的不匹配,这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今天这个时代,你看一下上名校的孩子的数据,你看完之后,也会觉得非常可怕。为什么?因为学历已经在大量地贬值,极致的通货膨胀下,它开始慢慢变得不再是一个人的核心加分项目。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到今天依然没有对学历“祛魅”,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孩子的第一竞争力,其实不是的。我在我的课堂里,都是这么跟我的学生讲的:学历不等于你的能力,学习也不等于你的能力,你的学习结果也不等于你的能力,甚至再往进一步讲,学习不等于你的创富结果。你能在学习上多么遥遥领先,不代表你能在社会上多么遥遥领先;你能在学习上拿到多高的分数,不代表你毕业之后就能挣到多少钱,这两者不划等号。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读书跟赚钱是完全两个绝对不一样的概念,绝对绝对不一样的概念,这两者之间划不了半点等号。 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也就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内耗和焦虑是什么,你知道吗?是他深受一种毒害,就是“考上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他被这种思想毒害了这么多年,直到他大学一毕业发现,过去所学几乎在社会上无用。那一刻,他内心是极致的崩塌,他会怀疑人生:“我过去十年到底在干嘛?” 我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刷到,就是黑龙江大学的11万硕士、博士去竞聘9676个岗位的新闻。我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家长从幼儿园一路“卷”,把孩子“卷”到硕士、博士,以为有了高学历的背景,可以在职场上一路开挂,然后到了求职现场,发现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员。 我不知道这个新闻有没有戳到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心。我们可以想一想,80后、90后那会儿,只要考上了大学,基本就有铁饭碗等着,可现在呢?硕士、博士毕业同样很难找工作,为什么“卷”文凭好像已经失灵了? 咱们国家这几年的经济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特别蓬勃的高速增长期。过去改革开放那会儿,年均增长是10%以上,特别多好的岗位、好的创业机会、就业机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那时候上大学就等于进了精英圈,因为你能掌握别人不具备的信息差,所以你就理所应当地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红利。 但是这种红利真的是因为你那个年代的学历带来的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是属于时代的,因为时代的契机才有了这么多行业需要的人才,所以你在那个年月里学到的知识,才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各位家长,我们要面对一个现实: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至4.5%,全球也才只有3.2%。增量没了,就意味着新岗位少得很可怜,就连留学海归回国,都得“卷土重来”。也就是说,当就业进入到一个存量时代的时候,供一旦大于了求,那么贬值就变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那更气人的是啥呢?很多家长还死抱着老一套,就只盯着分数跟升学,依然认为分数就等于好学校,等于好工作,等于好未来。于是,孩子从幼儿园就被逼着补课,报各种竞赛,甚至被迫放弃了很多自己的童年。 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是,你把教育当成了单向投资,但是你没看到社会的大环境已经变了。结果孩子考上大学之后,迷茫得像个无头苍蝇,不会自理,不会社交,毕业了啃老,这不就是父母的自私伪装吗?你嘴上说为孩子好,其实就是怕丢脸,怕孩子没出息给自己养老。 但同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就不要“鸡娃”了?不是的,你还是得“鸡”,只是说你要换个方向去“鸡”。传统的“鸡娃”是“鸡”分数、“鸡”成绩,但真正“鸡娃”的方向有两个:第一个叫成才,第二个叫成人。成才是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成人意味着有能力独立生存,自食其力。 也就是说,成才很难,毕竟顶尖的位置就那么点儿,但成人是每个孩子必须跨过的一个门槛。父母如果只盯分数,忽略了孩子的成人能力,那最终的结果是啥?孩子长大了,不会独立,只能啃老,还很容易掉到消费主义的陷阱。 教育的终点从来都不是一张成绩单,而是孩子有没有成为一个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人。父母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分数跟文凭上,但是忘了社会换了规则。
【琅河财经】李微敖爆料:“我不敢把企业做得太大了,稍微大一点,我就把它拆分开。因
【87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