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0-11 10:57:45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18世纪的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较量,是一场贯穿百年的生死对抗,它不仅是一场边境战争,而是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战略斗争。 最终,准噶尔汗国被彻底消灭,清帝国完成了对整个西北边疆的控制,这一事件不仅改写了中国的版图,也影响了中亚乃至欧洲的格局。 清朝视准噶尔为“心腹大患”,不是没有理由的,准噶尔并不是普通的游牧部落,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帝国。 它的政治制度完善,以伊犁河谷为中心建立行政体系,国力雄厚,鼎盛时期,准噶尔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北部、青海部分地区,甚至一度干涉西藏政务,人口达到五百万,是当时中亚最强的势力之一。 军事上,准噶尔军队堪称精锐,他们不仅骑射技艺高超,还引进了西方的火枪和火炮技术,准噶尔通过与俄罗斯的接触,得到了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懂得如何制造与维修火炮。 在当时的草原世界,这样的军事能力是极其罕见的,清军在西征中多次遭遇顽强抵抗,足见其战斗力之强。 准噶尔还具备很强的外交手腕,它与沙俄保持密切往来,被视为俄国在中亚的重要合作对象,沙俄希望通过准噶尔打开与清朝的贸易通道,并借此牵制清朝的扩张。 仅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俄国就派出十几次使团前往伊犁,试图拉拢准噶尔,这让清朝在战略上始终无法安心,担心西北边疆成为列强干预的跳板。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对准噶尔的态度经历了从“防”到“打”,再到“灭”的全过程,康熙皇帝最早发动西征,亲自率军远征,采用“驼城战术”在昭莫多战役中击败噶尔丹,一度重创准噶尔。 但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准噶尔仍在恢复元气,到了雍正时期,清廷继续投入巨资与兵力,却仍旧陷入拉锯战。 清军在和通泊惨败,损失一万五千人,清廷耗费了1.2亿两白银,相当于三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却依旧没能彻底平定西北。 乾隆登基后,形势出现转机,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爆发内乱,又遭到瘟疫肆虐,人口锐减。 这时乾隆认为时机成熟,开始实施全面远征,他起初并不打算直接消灭对方,而是计划分化瓦解,扶植愿意归附清廷的贵族,乾隆看中了阿睦尔撒纳这个年轻的准噶尔贵族,希望借助他来控制局势。 阿睦尔撒纳表面上接受封赏,但内心并不甘心臣服,乾隆安排他与其他部族共同治理伊犁地区,但他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反叛。 最终,阿睦尔撒纳突袭驻军,杀害清军官兵,重新占领伊犁,这次叛乱彻底激怒了乾隆,他认为所有的安抚与分治策略都失效了。 之后乾隆下达了彻底剿灭准噶尔的命令,清军四路进兵,逐步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同时,瘟疫在草原蔓延,准噶尔人死伤惨重。 清军采取“就地肃清”的策略,对拒不投降的部族进行全歼,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社会结构,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横跨中亚的帝国彻底崩溃。 但对于俄国来说,准噶尔的灭亡让它失去了长期依赖的缓冲地带,原本用来隔绝清帝国势力的“屏障”不复存在。 俄国开始向哈萨克草原加速扩张,以重新建立边界安全,这成为中俄在中亚博弈的起点,在欧洲,这一事件通过传教士传出的信件引发了强烈反应。 奥地利传教士刘松龄,向欧洲传递了清军“剿灭行动”的细节,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心中那个“仁政东方”的形象。 原本被伏尔泰等人赞扬为“开明君主”的清皇帝,此时被认为是冷酷无情的统治者,这种印象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欧洲对中国的态度。 对清朝自身而言,准噶尔的覆灭,意味着边疆稳定和国土扩张的双重成就,乾隆以此自诩为“十全老人”,认为自己完成了祖先未竟的事业。 但从长远看,这种以高压方式实现统一的过程,也让帝国治理的成本上升,新疆的管理、民族融合与西域开发,都成为后来清廷持续面对的重大难题。

0 阅读:55
不吃药的五块

不吃药的五块

旧曲重听记忆闪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