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大部分国家,没有强烈的耻辱感。 打个比方,伊朗顶级核武器专家,在自己的国土上,被以色列杀得干干净净,这是何等的耻辱!这是何等的羞耻!但你看伊朗有啥激烈反应吗? 事实上,这世上多数国家的耻辱感,就像阵雨后的泥印,太阳一晒就淡了,可中国却是截然不一样。并且这东西不是近现代才冒出来的,而是从老祖宗攥着甲骨记事那会儿,就刻进民族骨血里的。 早在上古,商朝亡了的时候,周武王没忙着庆功,反倒拉着子弟们反复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商朝的下场就摆那儿,跟夏朝亡国一个样,咱们要是学纣王荒淫,早晚也得走老路。你看,中国人连别人的耻辱都要当镜子照,更别说自己受的委屈了。 就像后来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玩“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杀了,镐京被烧了,周朝被迫东迁。这事儿没被当成“过去式”,《左传》《国语》里翻来覆去写,连孔子教学生都要提。不是为了揭短,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把国家当儿戏,丢的不只是王位,还有整个民族的脸面,这耻辱得记一辈子。 到了汉朝,刘邦刚打天下那会儿,跟匈奴硬碰硬,结果在白登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靠送美女、送财宝才勉强脱身。这对刚立国的汉朝来说,简直是当众被按在地上摩擦,皇帝差点成了俘虏,边境的百姓天天被匈奴抢粮抢人,连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可汉朝没像有些国家那样“算了算了,忍忍就过了”。 文景两朝硬是咬牙攒家底,皇帝穿粗布衣服,皇后的裙子都不缝花边,把钱全砸在养兵、冶铁上。等汉武帝掌权,卫青、霍去病带着大军出塞,一路追到狼居胥山,把匈奴打得“漠南无王庭”,连当年匈奴单于祭天的金人都给扛回长安。这不是一时上头的报复,是忍了几十年,把耻辱熬成燃料烧出来的底气。你当年让我受的辱,我不仅要还回去,还要让你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再往后到宋朝,靖康之耻那才叫疼到骨子里。金兵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掳走,皇后、公主、宗室女眷上千人被押往北方,路上被折磨死的不计其数,连皇帝都得给金人牵马坠镫,自称“臣虏”。汴京城里更惨,粮食被抢光,房屋被烧尽,好好的都城变成一片废墟,老百姓要么饿死,要么被抓去当奴隶。你以为宋人会忘了? 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字都在骂自己没本事保家卫国;岳飞背上刺着“尽忠报国”,带着岳家军跟金兵死磕,喊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哪怕后来岳飞被秦桧冤杀,这股子恨也没断过。直到百年后朱元璋起兵,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把元人赶回草原,收复了丢失的河山,才算给宋人出了这口气。中国人记仇,能记上百年,这代人报不了,下一代、下下一代接着来,绝不会让耻辱就这么烂在故纸堆里。 明朝也有过窝囊时候,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大军直逼北京,满朝文武都慌了,有人甚至提议往南京跑。可于谦站出来拍着桌子说“敢言南迁者斩”,硬是把北京城里的老弱残兵、工匠民夫组织起来,在城下跟瓦剌死战。 后来明朝虽然没立刻把瓦剌灭了,但年年派兵守边境,瓦剌但凡敢来犯,就往死里打,直到把瓦剌熬得四分五裂,再也成不了气候。这就是中国人的性子:受了辱可以暂时忍,但绝不会认怂,更不会放任仇人在眼前晃悠。你让我疼过一次,我就得让你再也没胆子碰我一下。 就连记史这事儿,都透着这股子较真。司马迁写《史记》,不避讳刘邦当年的狼狈,也不隐瞒项羽垓下之败的悲壮;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把历朝历代亡国的原因一条一条列出来,连皇帝怎么宠信奸臣、大臣怎么误国,都写得明明白白。 不是为了揭短,是为了让后人翻开书就知道:当年咱们吃过什么亏,为什么吃亏,下次再遇到,绝不能再掉坑里。这种把耻辱写进正史、代代相传的习惯,全世界没几个国家能做到,有些国家连自己的历史都敢篡改,可中国连千年前的疼都记得清清楚楚,连细节都不肯放过。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哪一次不是奇耻大辱?圆明园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旅顺城里四万百姓被日军屠杀,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些事儿不是写在纸上就完了。小学课本里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讲邓世昌驾着“致远舰”撞向敌舰;中学课本里分析甲午战败的原因,讲《辛丑条约》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屈辱;每年九一八,全国都会鸣笛,火车站、学校、写字楼里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不是要教后人恨谁,是要让大家知道:咱们的祖辈受过多少苦,才换来今天的安稳,要是忘了这份疼,早晚还得栽跟头。 事实上,中国人的耻辱感,从来不是矫情的抱怨,是刻在基因里的警示;中国人的“有仇必报”,也不是狭隘的报复,是对尊严的捍卫。这代人能报的,绝不拖到下一代;这代人报不了的,就把账记在历史里,等着后人来算。 而这种从历史里熬出来的民族性格,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也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毕竟,咱们是把“殷鉴不远”刻在骨子里,把“靖康耻”记在史书里,把“勿忘国耻”融进血脉里的民族啊。
这世上大部分国家,没有强烈的耻辱感。 打个比方,伊朗顶级核武器专家,在自己的
桉闻通史
2025-10-13 10:0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