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周六称,中国近期出台史上最严稀土新规,其根源在于美国9月底强化的实体清单50%规则,连坐制实体清单被彻底激怒。 中国稀土新规不同于以往的调整,它建立了三个层次的防御阵线。 第一步是将境外实体的稀土出口纳入管制,不论哪国企业,只要想出口含中国稀土的产品,都必须先获得中国许可证。 第二步,严格限制稀土产业全链条技术的对外输出,涵盖开采、冶炼分离以及金属冶炼等关键环节。 第三步是对五种中重稀土及相关设备实施严格管制。 新规中最为精妙的设计是引入了“0.1%阈值”规则。若产品所含中国原产稀土物项价值占比达0.1%,则该产品须接受中国管制。 这个微小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对全球稀土流向的精准掌控。 与某些国家采取的“预防性一刀切”不同,中国采取的是“精准手术刀”策略。 新规明确区分军用与民用,对涉军用途严格限制,对民用领域则保持开放。这种分层管理体现了中国不对抗、重规则的负责任态度。 美国商务部在9月底强化的“实体清单50%规则”犹如一道枷锁。按照新规,只要一款产品的价值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原料或技术,就会被自动列入限制名单。 这种“连坐”机制预计影响中国数千家企业,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亿人民币。 日媒《每日新闻》分析表明,美国曾满怀自信,笃定中国不会展开强力反击。但他们低估了中国捍卫自身发展权益的坚定决心。 这种误判源于西方长期以来的傲慢思维,总以为资源国应该永远充当廉价供应商的角色。 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50%规则已远远超出合理范围。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欲将中国高端制造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的系统性打压。 当对手不再遵守游戏规则,中国只能亮出王牌。 中国拥有全球超过四成的稀土储量,却掌握了百分之九十的稀土精炼能力。 这种不对称的优势使得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缺乏精炼技术和产业链,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 中国此次稀土管制不是主动挑衅,而是对等反制。 正如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所言,这是一种“对等的规则安排”,是对美国长期滥用“长臂管辖”的对称回应。你有你的技术管制,我有我的资源管控。 有些西方媒体将中国的反制描绘为“激进举措”,这完全是双重标准。美国可以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芯片出口,中国为何不能以同样理由管制稀土出口? 国际法赋予每一个主权国家保护自身安全和发展权益的权利。 中国在反制中保持了极大克制。商务部明确表示,“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规的出口申请,都可以获得批准”。 与此同时,中方积极作为,为合规企业搭建“绿色通道”,以高效之态加速审批流程。这般精准施策之举,彰显出大国智慧。 中国稀土新规已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美国和欧洲企业纷纷寻求替代供应,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国开始扩大稀土开采,但这一切需要时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供应链正在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各国开始将供应链安全置于效率之上。 但这种转变也带来新的思考:是继续围堵打压,还是开放合作?中国选择的是后一条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中国稀土新政背后,还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 过去粗放式的开采模式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现在中国正推动稀土产业从“资源透支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这不仅是对本国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稀土博弈的未来走向已经清晰。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则通过资源管理确保自身战略安全。两种路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理念。 规则与反制的博弈仍会继续,但中国已通过稀土新规向世界表明:大国博弈不是谁压倒谁的游戏,而是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寻找平衡点。 中国的目标不是“卡世界脖子”,而是确保自身不被他人扼住发展咽喉。 参考资料:中国稀土新规出台,并非激进的政策升级——新京报专栏
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周六称,中国近期出台史
且听楚楚说
2025-10-14 11:21: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