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对我们进行警告,美专家表示,中国政府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10月13日,纽约时报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美国搞报复这套历来是轻车熟路,而且下手从来没手软过,远的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收拾日本半导体产业那回就够典型。
当时东芝偷偷给苏联卖了几台精密机床,正好给了美国发难的由头,紧接着美国就逼着日本签了《美日半导体协议》,又是开放市场又是保证外资份额,转头就用反倾销大棒抡过去,高额惩罚性关税一加就是好几年。
当年日本半导体占世界一半的份额,十强里占五个,折腾到2019年就只剩东芝一家在第九名苦苦支撑,最后还把半导体业务给卖了,这就是美国报复能力的活生生例子。
对中国,美国玩这一套也早有先例,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窝火,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先跳出来告状,说中国轮胎抢了他们的饭碗,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跟着起哄,建议连续三年加征高达55%、45%、35%的关税。
中方又是派人谈判又是据理力争,说这根本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结果奥巴马还是拍板加税。最后怎么样?中国输美轮胎量是降了,但美国进口总量没少,反而让中国轮胎业多出12%的过剩产能,十几万人面临失业风险,其他国家还跟着学样搞调查,连锁反应太糟心。
光伏产业那回更是拉锯战,2012年欧盟跟着美国的节奏,对中国光伏产品搞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带头指控中国企业拿补贴。
2013年6月直接开征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放话谈不拢就涨到47.6%,中方从行业协会到国务院总理都出面交涉,强调不想打贸易战,前前后后谈了大半年才勉强达成价格承诺,这中间多少企业差点撑不下去。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明眼人都看得清楚。
再看最近的动向,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干预中国企业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套操作跟美国的泛安全化打法如出一辙。中国外交部立马回应,说有《反外国制裁法》兜底,维护权益的决心不动摇。
可美国专家盯着的是另一头,他们觉得中国这种强硬回应背后,是对美国反制手段的估计不足。毕竟美国连越南转口的台湾、韩国钢材都能征456%的惩罚性关税,就为了防止规避制裁,这种盯梢式报复的劲头可不小。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行事风格,这人向来信奉“以牙还牙”,当年执政时就动辄挥舞关税大棒,跟多国打贸易战。美国专家最担心的就是,中国把常规政治逻辑套在他身上,觉得能通过谈判缓冲。
可别忘了,美国连跟欧盟的航空补贴争端都能互相加税好几年,世贸组织授权后说报复就报复,根本不拖泥带水。要是真触及他们认定的“核心利益”,比如科技领域的主导权,之前卡芯片供应链的手段已经够狠,后续会不会有更极端的招数,谁也说不准。
这些美国专家的警告,本质上是基于本国历史行为的推演,他们太清楚自己国家这套“报复工具箱”里有什么,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封锁,从市场排斥到联盟施压,每一样都用过且见效过。《纽约时报》把中国的自信和美国的报复风险放在一起说,就是想制造一种紧张感。
但话说回来,中国现在的底气也不是凭空来的,经历过轮胎特保案、光伏摩擦这些事,早就摸清了美国的出牌路数,反制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只是美国专家刻意放大“低估报复”这个点,多少有点渲染威胁的味道。毕竟在他们的逻辑里,只有让中国有所顾忌,才好维持住现有的格局。
可历史经验摆在那,美国的报复从来都是双刃剑,当年收拾日本也让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少了个重要合作伙伴,真要是对中国下死手,美国本土企业能不能扛住反噬,恐怕也是他们没算透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