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美国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举办了新闻记者会。在会上不仅大放厥词,抨击中国加强稀土管制的行为是在“与世界为敌”; 同时又表示敞开大门,希望月底中美之间能实现对话,并且愿意再次将关税延期以换取中国开放稀土。那么如何理解美方发言当中的这种矛盾性呢? 说白了,就是美方在稀土这件事上的真实处境有点尴尬。中方加强稀土管理,其实并不是突然决定的。早在去年底的时候,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已经在优化稀土产业布局。 强调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无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国内资源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提升产业附加值。 到了今年7月,中国对镓、锗等关键金属出口加强了管控,紧接着又开始对部分稀土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查。这个节奏,其实早就摆在那儿,美国不可能不知道。 可美方偏偏在这个时候开记者会“发作”,一边说中国挑战全球供应链,一边又说愿意为了稀土重新谈判。这种“打压+示好”的路数。 放在贸易谈判里也不稀奇,只不过这次稀土问题的技术属性太强、政治敏感度太高,再加上中美关系目前处于一个微妙的阶段,才显得格外尴尬。 你说制裁吧,自己也受伤;你说合作吧,之前各种限制和打压还历历在目。美方这时候拿出“延期关税”当筹码,有点像是临时找东西压箱底,但又不敢把姿态放得太低。 其实,美国早就意识到自己在稀土上的短板。过去几年,为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他们也搞了一些政策,比如拨款扶持本土企业,甚至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合作搞“稀土联盟”。 但真正能量产的项目少之又少,技术上也不占优势。更关键的是,稀土不是光挖出来就行了,加工和提纯环节才是核心。 而这个环节,中国目前依然遥遥领先。所以,美方嘴上硬,但心里清楚,现在还真离不开中国。从国际形势来看,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时间点也挺微妙。 眼下中东局势复杂,美国自身的外交压力不小,对外部资源的稳定供应需求更迫切。而稀土作为一个对高科技和军工产业都有影响的领域,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点。 美方想通过施压再谈一轮,争取点“缓和”的空间,这种做法其实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中国这边,其实也没把稀土当成谈判的王牌来挥舞,而是更注重产业长远发展。 一方面通过政策工具提升资源管理水平,防止低价出口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稀土材料向高端应用转型,摆脱“挖矿卖原料”的传统模式。 这种思路,其实和国家“双碳”战略、新型工业化方向是一脉相承的。说白了,中国不是拿稀土做什么“武器”,而是想让这个资源真正用在该用的地方。 所以,美方这次发言看似矛盾,实则是他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不断摇摆的表现。一边不甘心被动,一边又只能低头求稳,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常见。 中方在应对上则显得更为稳健,没有情绪化回应,也没有陷入对抗节奏,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资源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路。 国际博弈终归是长期的,短期的喧嚣挡不住战略的方向。稀土的故事还远没讲完,但谁真正掌握主动,时间会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成果公布 2025-09-16 10:44·环球时报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