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 她直指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在多个领域占比过半,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是对现有成果的修修补补。 这番话恰好撞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推行的新规——要求受资助项目的代表性论文中,至少20%发表在国内期刊,两种信息叠加,让科研圈的“数量与质量”之争更显尖锐。 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际相关机构的数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不光是数量,引用量、影响因子这些指标也节节攀升。 但问题也确实存在,很多论文只是换了个配方,结论还是老一套;有的甚至完全是为了发而发,质量根本谈不上。 邹晓冬的这番话,说得虽然直接,但并非空穴来风。这种“数量取胜”的路子,走得时间太久了,也该回头看看质量这条线了。 而就在这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新规来了。这条新规其实背后有更深一层的考量。长期以来,国内科研人员为了追求影响因子和国际认可,几乎一边倒地向国外期刊投稿。 国内期刊反而成了“练手场”。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新规的意思很明确:扶持国内期刊不是让大家凑数。 而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回归本土,带动国内学术平台的整体质量提升。说白了,这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学术生态修复。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跟“科研自由”相冲突?其实不然。科研自由不是没有边界的自由,而是建立在合理制度上的有序探索。 国家出资支持科研项目,本身就有权利对成果的产出方式提出要求。再说了,把好成果留在国内发表,不代表就不能被国际认可。 现在很多国内期刊也在加快国际化步伐,不少期刊已经被国际数据库收录,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的舆论发酵,其实也反映出科研圈长期积累的一种焦虑。 一方面,是对过度“唯论文数量”导向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如何衡量科研“含金量”的困惑。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中国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如何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邹晓冬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其实也是一种外部视角的提醒,提醒我们要警惕陷入“论文工厂”的误区。 回头看看其他科技强国的做法,也并非一味追求“国际顶刊”。比如德国和日本,他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就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转化和长期影响力,而不是短期内的发表数量。 美国虽然顶级期刊多,但也重视基础研究的长线投入。而中国正处在从“追赶”向“引领”迈进的关键阶段,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更讲究“巧劲”,不能再单靠“蛮力”。 一个成熟的科研生态,不能只靠外部评价来驱动,也不能单靠量来撑门面。不管是诺奖评委的那番话,还是自然基金的新规,其实说到底,都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从“怎么发论文”转向“为什么做科研”了。 参考资料: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国内科学家呼吁破除“顶刊崇拜” 2025-10-10 19:58·第一财经
关于诺贝尔奖,这个回答真棒[赞]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