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在南京下飞机,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蒋介石却冷淡

小史论过去 2025-10-17 15:14:42

1936年,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在南京下飞机,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蒋介石却冷淡的绕开他走到一位老者面前,深深的鞠了一躬。 林森出生在1868年,福建闽县人,早年读私塾,1877年进美国教会办的培元学校,1880年转英华书院。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后,他加入兴中会,组织抗议。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带着一批人加盟,积极投身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联络新军,在九江推动反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当选参议院议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接替下野的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这个位置他坐了12年。林森一生不争权,生活简朴,不用豪车,身边只带一个警卫,亲戚也不安排官职。 何应钦1890年生于贵州兴义,家境中等,早年进贵州陆军小学堂,1908年去日本留学,先读振武学校,次年转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24年到黄埔军校当教官,追随蒋介石。1927年任军政部长,1930年起兼参谋总长,掌控军务,参与多次围剿红军。1935年他签了何梅协定,对日妥协。西安事变时,他代理行政院长,推动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 蒋介石1887年生于浙江奉化,早年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去日本留学,进振武学校,后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军官队伍。1926年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1928年后任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握住国民党实权。西安事变前,他到西安督战剿共,却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华清池扣押蒋介石。东北军和西北军包围行营,侍卫抵抗,蒋介石翻墙逃到骊山,藏在岩石后,后被发现带回西安新城大楼。西安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南京高层分成主战主和两派。何应钦代理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指挥中央军集结潼关,空军待命轰炸,起草进攻命令,主张武力讨伐。 林森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在会议上没多发言,但签发手令,要求团级以上部队调动需经主席批准。这道命令直接中止了部队行动,空军没起飞。何应钦的调动计划受阻,他派人报告,但军事推进停顿。林森通过渠道与外部沟通,推动事变和平解决。宋子文和宋美龄12月22日到西安谈判,蒋介石同意条件,12月25日乘机离开西安,经洛阳返回南京。 飞机落地南京明故宫机场,军政人员站成两排。何应钦穿军装,第一个上前迎接。蒋介石出舱门,只点头,就侧身绕过他,走向林森。蒋介石停在林森面前,低头鞠躬,林森点头回礼。围观要员交换眼神。蒋介石通过情报知道林森阻挡了军事行动,避免冲突扩大。何应钦的讨伐准备曾让西安局势更紧张,差点升级成大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主持会议,调整军政布局。何应钦的军权逐步分拆,军费预算压缩,武器采购转给资源委员会。陈诚升军政部长,唐生智进军事委员会。东北军和西北军调离陕甘,分散安置。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后来遭囚禁。 林森继续当主席,签署行政令,出席活动。1943年3月,他乘车去重庆郊区,车子失控撞路边,头部受伤。送医院诊断脑溢血,蒋介石多次去探视,问病情。林森病情反复,8月1日去世。蒋介石写挽联,称他完人。重庆市民自发悼念,送葬队伍长长。 西安事变源于抗日呼声高涨。张学良东北军丢了东北,迁到西北,士兵不愿打内战。杨虎城西北军也厌战。蒋介石坚持剿共,到西安督战。张学良多次劝蒋抗日,蒋不听。12月9日,西安学生游行请愿,警察开枪,激化矛盾。张杨决定兵谏,扣蒋逼他抗日。 南京反应激烈,何应钦主导讨伐,任命刘峙和顾祝同指挥集团军,向西安进逼。中央军五个师入潼关。林森的手令起了关键作用,挡住大举进攻。苏联和国际势力也施压,推动和平。宋美龄飞西安,端纳当中间人,谈判推进。 蒋介石被扣期间,不吃不喝,拒绝谈判。后接受条件,同意停止内战。释放后,他没公开惩处张杨,但事变推动国共合作抗日。机场一幕显示蒋对林森的认可,对何应钦的冷淡,反映事变中不同立场的后果。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