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7 19:50:12

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坦言养不起10岁的她了,把她送到了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谁承想,那男人竟露出了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一句话让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夏天,北京西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瘦小的藏族女孩紧紧抓着姑姑的衣角,她的眼神慌乱而无助,像一只刚被带离草原的小羊,姑姑的脸上满是愧疚,低头红着眼圈对女孩说:“没办法,家里养不起了……”她把女孩推向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那个男人弯下身,轻声说道:“别怕,这以后是你的家,”女孩愣住了,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但它却悄然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个女孩叫次拉姆,来自西藏的牧区,由于家庭困难,她从小就和姑姑生活在一起,靠放牧维持生计,姑姑实在无力继续抚养她,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到了北京的一所特殊学校,这所学校叫光爱学校,专门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接待她的男人就是学校的创办人石青华。   光爱学校位于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学校的房子是租来的,几间破旧的平房围成一个小院,冬天靠煤炉取暖,夏天教室闷热漏风,孩子们睡的是通铺,生活用品全都挤在一个小木箱里,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成了很多孩子最后的希望。   石青华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源于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难,1997年除夕夜,他的老家发生了一场爆炸事故,妻子和孩子都在事故中严重烧伤,为了治疗家人,他卖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带着妻儿来到北京求医,日子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甚至住过桥洞,靠捡来的馒头度日,一次,一个流浪儿童将自己仅有的半块馒头分给了他,这份微弱的善意让石青华铭记于心,也让他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帮助这些无助的孩子,于是,2004年,他用仅剩的一点积蓄,租下了一片废弃的厂房,开始收留流浪儿童。   次拉姆刚到学校时,什么都听不懂,也不愿和人交流,她总是一个人缩在墙角,吃不惯学校的饭菜,经常偷偷落泪,石青华没有责备她,而是慢慢接近她,他会在买菜时带上她,陪她走走看看,有时还会省下钱,给她买一点牦牛肉干,这些小小的举动,逐渐让这个胆怯的女孩感受到了温暖。   学校的日子并不轻松,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些连最基本的生活习惯都需要重新学习,全校只有九名老师,课程得靠志愿者的支援才能勉强维持,冬天取暖的煤经常不够用,大家只能挤在宿舍里上课,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的账户上只剩几百块钱,石青华不得不去拍公益广告换点钱,甚至挪用了自家幼儿园的经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有人质疑他是在借慈善赚钱,但他从不解释,只是埋头把事情做好,在他看来,这些孩子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渐渐地,次拉姆开始融入学校的生活,她会主动帮着扫地,和同学们一起踢毽子,也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石青华发现,这个女孩对音乐和舞蹈特别敏感,为此,他特意请来一位志愿者舞蹈老师,帮助她练习藏族舞蹈,虽然条件简陋,但次拉姆练得非常认真,甚至把练功服的膝盖都磨出了洞,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学校的联欢会上,她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   高考前,次拉姆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石青华四处奔走,为她联系医院,安排治疗,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给她送饭、陪伴她,藏历新年期间,他还特意向藏族志愿者请教,准备了酥油茶和糌粑,为她庆祝节日,三个月后,次拉姆的病情终于好转,医生都感叹她恢复得很快,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2013年夏天,次拉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激动得跑回学校,把通知书复印件贴在了教室的荣誉墙上,大学四年里,她每周都抽时间回到学校,教弟弟妹妹们藏语,还组织了一个藏族舞蹈团,她说,是这里的爱和关怀改变了她,她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毕业后,次拉姆选择回到光爱学校任教,成为学校里第一位藏族老师,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告诉他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里有希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光明的路,现在的光爱学校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不仅有了多媒体教室和标准化食堂,还有企业捐赠的篮球架和图书室,但石青华依然每天早起巡视校园,给感冒发烧的孩子送药,陪他们写作业,他常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这些孩子能过得比以前更好。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爱心筑巢 呵护105名流浪儿童》      

0 阅读:2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