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被誉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巨匠,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齐名。他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令其与李政道共同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而他建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被视作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肩。
杨振宁一生心系华夏,他曾坦言:“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晚年他放弃外国国籍,重返清华园,以百岁之身仍致力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前行。
正如科普作家卓克所言:“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杨振宁一生践行“求真守拙”的信念,他曾说,科学研究不仅要探究自然之真,更要守护心中对纯粹知识的敬畏与赤诚。
今天,科学星斗陨落,但先生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盼,和他为民族注入的自信,将长存人间。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不过,大多数人对他的认知,更多是停留在他的婚姻和年龄层面,对其科学贡献所知甚少,以至于非议不断。
有人说他被过誉了:“说他比霍金厉害,如果他真那么牛,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有人说他不爱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返回了祖国。他不但没有回国,反而加入了美国国籍。”
还有人说他很势利:“现在中国发展好了,他又加入中国国籍,不是摆明了回国养老圈钱吗?”
甚至有一些人,是单纯地为了喷而喷:“82岁娶了个28岁的老婆,哪有一点儿学者楷模的样子?”
一桩桩一件件,听起来“槽点”满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杨振宁到底牛不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毫无疑虑地回答:牛!
并且,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科学界公认的“牛魔王”级别的存在。
寻找“上帝之手”
先来看一张照片。
物理界科学家合影
这张照片,是国际物理会议后的合影,集中着当今全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每一位站出来,都是在各国科学界跺一脚颤三颤的人物。
站在最中间“C位”的那个人是谁呢?
没错,是杨振宁。
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
“既然杨振宁的地位那么高,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听过他的成就呢?”
因为杨振宁研究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接触到的,其深奥程度,也是很难理解普及的。
九年义务教科书中没有任何提及,高中课本也没有做任何介绍,即便是大学物理系的教科书,都很少涉及相关的知识点。
这就注定了他的学问在大众中很难传播。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的东西,尤其是专业的学术性问题,媒体自然不愿意报道,因为受众面实在是太窄了。
相反,如果写一些关于杨老的“花边新闻”,岂不是更有看点和噱头?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很有争议性的“负面消息”。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杨振宁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2月,李政道(左)、杨振宁(中)在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了解这项诺奖之前,我们需要先说一个名词——宇称守恒。
宇称,就是指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完全对称。
打个比方,人在照镜子时,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自己,总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衣着容貌、表情动作等等,都是一致的。
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常识。
所以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也便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所有性质也完全相同,运动规律也完全一致,这就是宇称守恒。
即使费曼、泡利、朗道这些物理学大师,在研究遇到瓶颈时,也从未质疑过这一物理学“铁律”。
直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出现。
杨振宁(右)和李政道在诺贝尔颁奖礼上
二人打破了传统的路径依赖,于1956年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宇称守恒”的金科玉律,让今后的物理学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从提出理论到获得诺奖,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种获奖速度,在诺奖百年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它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项革命。”
但是,“宇称不守恒”还算不上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规范场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评价:
“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什么是“规范场”呢?
这里用最直观的例子,稍作解释一下。
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声,光,热,电,运动……
物理学家们研究这些现象,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声学、光学、热学之类的定律和公式。
这些定律和公式越来越多,且“各自为政”,让物理学变得越来越繁琐复杂。
于是,物理学家们开始考虑,有没有一套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全部的现象呢?
他们由此提出了大一统理论,即“万物之理”,希望以此揭开万物运行的本质规律,寻找“推动世界运行的上帝之手”。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物理学家们发现,造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力”,本质上可归结为两类:一个是引力,另一个是电磁力。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将大到行星运动、小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些现象解释出来,统一了引力。
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将一切电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统一为了电磁力。
接下来,如果谁能将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就能完成物理界的“大一统”,找到“上帝之手”。
牛顿
但是,牛顿没能完成,麦克斯韦也没能完成。
并且,后人在后续的研究中渐渐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的框架,二者竟然是矛盾的。
这俩大神到底谁错了?
谁都不敢说,谁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爱因斯坦站了出来,说二者都没有错,只是需要“调整”一下。
于是,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解决了引力和电磁力之间的矛盾,震惊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由此“一战封神”。
显而易见,接下来物理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了。
爱因斯坦
可惜的是,聪明如爱因斯坦,穷尽后半生,也没能完成二者的“大一统”。
不仅如此,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这下可好,不仅没能统一,反而多出了两个力。
就好比程序员发现了一个漏洞,为了修复这个漏洞,他又制造出了更多的漏洞。
面对新出现的两个力,人们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大一统理论,忽然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研究陷入了瓶颈,所有物理学家对此一筹莫展。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和米尔斯
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宇宙中已知的四种基本力,除引力之外,直接统一了其他三种,朝着“大统一理论”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以上这些,堪称一部极简的物理学统一史。
之所以介绍这么多,是因为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给杨振宁一个公正合理的定位。
杨振宁于1994年获得鲍尔奖,这是北美奖金最高的一项科学奖,颁奖词不吝赞美地肯定了杨振宁的不朽地位。
“这个理论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为我们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它很大程度上重构了近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
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在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不回国背后的“秘密”
杨振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很多国人的眼中,似乎并不待见。
其中最多的一个声音是:“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学家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都回国了,杨振宁为什么不回来?反而加入了美国国籍?”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钱学森早已给出了答案:“是因为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当年,美国政府为了打压中国,采取各种软硬措施,禁止留美的中国籍博士返华。
中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迎回了钱学森、邓稼先,因为这二人搞的是应用科学,当时国家急需研制导弹、原子弹,他们回国可以帮上大忙。
为什么没有让杨振宁回国呢?
因为杨振宁搞的是理论物理研究。
在当时中国落后的实验条件下,杨振宁回国几乎做不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反而会分掉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经费,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不利的。
一个普遍的观点:应用科学是国家的,理论科学是世界的。如果我们懂了这句话,自然就知道国家的安排是正确的。
至于杨振宁为什么要加入美国国籍,则是因为他经常要出国交流和访学,持当时的中华民国护照出国会受阻。
但杨振宁一直心系祖国。
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杨振宁一直在为中国发声。
1971年,他参与保钓活动,在“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1977年,他自掏腰包,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的公开信,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与中国建交。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自发筹集资金,在纽约组织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帮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学习访问,前后共有1000多名中国学者得到了深造的机会。
著名教育学家周培源,对杨振宁有一句评价:“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便是无人能及的。”
2003年底,杨振宁回国定居,搬到清华大学长住。
此时,他已经81岁。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网络上出现了大范围的谩骂声,认为他“回国圈钱来了”。
我们不知道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否有别有用心者在故意带节奏,但毫无疑问,杨振宁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但凡沉下心来略微想一想,都能看出这些骂声都是扯淡。
杨振宁用得着圈钱吗?
他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回国主持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他为中心捐赠了100万美元,又通过各种渠道,募集了1000多万美元,专用于清华大学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那些谩骂和质疑他的人,又做了什么呢?
那些说他“圈钱”的人,有没有觉得自己太龌龊了些?
杨振宁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首届基础科学班同学在一起
还有人骂杨振宁“回国养老”,这更是无稽之谈。
杨振宁参与建设了国内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他亲自做研究,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种伟大的科学家,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垂涎三尺,我们有这样的“国宝”,实乃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杨振宁百岁时,仍然战斗在科研一线。
对后辈的提携和对祖国的报效,他一刻也不曾停歇。
他的科研成果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人在物理学上的巅峰成就。
在当年拿到诺贝尔奖时,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最后,援引科普作家卓克的一段话:“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先生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受父亲熏陶,杨振宁很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回家后,杨振宁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谁都没有想到20多年后一句童真的“狂言”成为了现实。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父亲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振宁只能离开了清华园。1938年,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曾这样描述这位同学:“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80分,许渊冲考第二,得79分,杨振宁物理考100分,微积分考99分。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学籍卡
也是在这里,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引导他进入了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这也是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1948年,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
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
杨武之得知消息后兴奋极了,他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除了被大众所熟知的诺贝尔奖,杨振宁对科学界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心怀家国,他为中国科研事业建言献策
1971年,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也是这一年,他从挚友邓稼先那里得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之后,激动涕零。
此后数十年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
他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他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后,杨振宁还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
归根!他回到清华园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起,杨振宁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东奔西走为中心募集更多资金,还捐出国家给自己的工资,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杨振宁(右)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左)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
回到清华后,杨振宁为自己在清华园的家,取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此后,杨振宁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
2004年秋,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新生在课间交流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5月,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2012年4月5日,杨振宁先生做客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人生”讲坛,讲述他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学生站着听完报告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为代表的学术成就,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在2019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悼念,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