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说白了,这话要是说给某些杠精听,估计得跳起来反驳,说杨振宁是回来养老的,可这些人不知道,杨老做的那些事,随便拎一件出来都够分量。
1997年他接手清华高等研究院时,这里连像样的顶尖理论物理研究团队都没有,他硬是凭着自己的人脉和声望,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这些大牛一个个请了过来,还募集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硬生生把这里打造成了“中国版普林斯顿”。
普通老百姓没接触过科研圈,自然不懂这些操作对中国基础科学意味着什么,但圈内人都清楚,这相当于直接给中国物理学打通了和世界顶尖水平的通道。
有人觉得早期杨振宁不回国是“不爱国”,这就更外行了,上世纪50年代,他父亲杨武之三次赴日内瓦劝他回国,甚至带着周恩来总理的期望,可杨武之自己回来后都坦言,国内研究环境太差,根本没法让儿子施展拳脚。
那时候清华、复旦的实验室,连他家里的设备都比不上,真要回来,整天为仪器发愁,哪还有心思搞研究?这可不是浪费人才嘛,而且美国当时也早有规定,理科博士不准回国,他想回也回不来。
懂行的都知道,打压一个国家崛起,最先盯的就是应用科学人才,钱学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年他搞导弹、原子弹,那是能直接让国家挺直腰杆的硬实力,美国自然要拼命扣押。
而杨振宁做的基础理论研究,看似不能马上造出武器,但却是科学发展的根基,他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后来催生了好几个诺贝尔奖,这种级别的理论突破,需要最顶尖的学术环境滋养,留在国外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这正是钱学森当年看透的关键。
等到和平发展时期,中国的需求变了,杨振宁也真的回来了,他发现国内科研总走极端,要么只搞长远的原理研究,要么只盯着眼前的产品改良,中间的发展性研究几乎是空白,而这恰恰是科技转化的关键环节。
于是他四处呼吁,帮着建研究所、搭平台,还亲自给学生上课,把自己一辈子的治学心得倾囊相授,在他深耕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国的研究水平短短几年就往上跳了好几个台阶,这种带动作用,可不是买几台仪器能比的。
2003年他搬回北京,把住所取名“归根居”,捐献100万美元现金支持科研,百岁高龄还在办公室里和年轻人讨论问题,这样的人要是算回来养老,那真不知道什么叫贡献了。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毕竟不同人对科学家的价值有不同理解。你觉得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哪个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老张
杨振宁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重塑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八十年代建议小平同志,说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跟不上西方的发展,必须改革。小平同志采纳意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改革,重塑了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站在世界前列,杨振宁功不可没!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