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诺贝尔奖就是诺贝尔留了一大笔钱,然后每年从里面抠点儿利息出来发奖,结果今天才看明白,我天真了,这根本不是一个储钱罐,这是一个顶级配置、持续升级的“印钞机”。 一百多年前,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留了3100万瑞典克朗。这钱多吗? 当然多,老诺贝尔那可是发明炸药的资本家,钱不是事儿。 但他那会儿可没说这钱拿来炒股炒楼,他说得很清楚:只能买“安全证券”,什么国债、银行存款那种死东西。 于是到了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发出去了,单项奖金是15万克朗。 可问题来了,钱放着不动,就靠那点利息,加上之后全球两次大战、通胀飞涨。 到1945年,这笔钱的购买力已经缩水70%了,奖金甚至还降了点,只剩11万、12万克朗。 别说奖,连本都快保不住了。 就在这时候,一个关键转折来了。 1953年,瑞典政府突然松口了:你们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别只盯着国债了。 这一松口,直接给诺贝尔基金开了绿灯,相当于告诉他们,你们可以上场玩真格的了。 从那以后,基金会开始悄悄转型。他们不是乱投,他们是慢慢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你以为他们就买点蓝筹股?不,2023年的数据摆在那: 股票占比55%,债券10%,房地产10%,剩下的25%,是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另类资产。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这不就跟普通基金差不多嘛。其实没那么简单。 这套组合的目标只有一个:年化收益率必须跑赢通胀3%以上。 而成果呢?你猜猜那3100万克朗现在变成多少了?超过60亿克朗,增值近200倍。 可这台印钞机,不只是赚钱。它还有一整套花钱逻辑,而且控制得非常严。 每年大概拿出5000万克朗来发奖金和办活动,剩下的钱? 一部分给评奖机构当运营经费,剩下的继续滚进本金里,继续投资。 这钱花得不多不少,刚刚好。哪怕像2008年那样金融危机,资产缩水20%,他们都能稳住阵脚。怎么稳的? 减持股票,加仓债券、对冲基金,还提高了被动指数投资的比例。这操作,华尔街都得点个赞。 而且你可能不知道,诺贝尔基金会是只管投资,不管评奖的。 他们自己不能决定谁得奖,评奖机构也不能动基金的钱。 这种分工,保障了两个事儿:奖项的公正性,和钱的安全性。 还有个冷知识:经济学奖,其实不是诺贝尔设的,是瑞典央行1969年出的资,奖金虽然一样,但跟原始基金没关系。 看出来没?人家在扩展品牌的同时,还死盯着资产隔离,一分钱都不乱动。 这些年,诺贝尔奖不光是奖金多,品牌也玩得溜得很。 每年12月10号颁奖典礼,选在诺贝尔的忌日,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搞得像节日一样,全球直播、音乐会、对话周,气氛拉满。 你以为这只是仪式感?不,这叫品牌维护。 而且奖金发出去之后,那些得主怎么用,也成了奖项口碑的一部分。 屠呦呦把奖金投回青蒿素研究,莫言拿去买房,和平奖得主不少人搞公益、办教育。 这笔钱,不只是尊重,更是一种社会循环。 说到底,这套系统能运转百年,不靠情怀,靠的是极致的规则适应性、铁打的治理独立性,还有一种骨子里的长期主义。 你看得越深,越觉得这奖不是靠诺贝尔一个人的“善意”活下来的,是靠一整套制度、机制、市场智慧撑起来的。 现在回头看,我以前真是太把这事儿想简单了。什么“每年抠点利息发奖”?人家是在跑赢时间,在全球市场里下棋。 这不是一个基金会,这是一个百年不倒的资本发动机。 信息来源:《诺奖传统揭秘:发了114年奖,奖金咋还没用完?》——新华网
原来有钱人出闲置都这么接地气的吗😳
【7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