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的新婚之夜,钱谦益一把抱住比自己小36岁的柳如是,在她耳边轻声赞叹:“你真美啊!”柳如是挣了挣没脱开身,反倒反手勾住他的脖子,眼神亮得像淬了火:“那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死吗?” 1641年,59岁的文坛领袖钱谦益,迎娶了23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这场婚姻震动了整个江南文化圈,不是因为常见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因为这位东林党领袖竟然用娶正妻的礼仪,娶一位青楼女子。那一晚,没有太多宾客的喧闹,那些曾经被人扔向婚船的瓦石也早已沉入河底。 在新房里,钱谦益注视着眼前这个比他小36岁的妻子。她不仅长得美,更有一双在风尘和书香中磨练出的聪慧眼睛。他情不自禁地抱住她,接下来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个突然的问题,不像是夫妻间的调情,更像是对人品的考验。她问的也许不是真的去死,而是在试探这个闻名天下的文人骨子里究竟有怎样的气节和担当。 他们的相遇本身就很传奇。柳如是原名叫杨爱,经历乱世漂泊,从宰相府里的丫鬟到秦淮河上的名妓,她读遍群书,擅长诗词绘画,更养成了连男子都比不上的傲骨。她曾经穿着男装去见钱谦益,自称“小弟”,和他畅谈诗歌文章。 这种超越那个时代的洒脱,深深吸引了在官场上三起三落、正处于失意中的钱谦益。他为她建造了“我闻室”,这个名字来自佛经中的“如是我闻”,更不惜为她打破所有礼教规矩。 新婚的甜蜜确实持续了一段时间。他们一起编写《列朝诗集》,在红豆山庄写诗唱和。钱谦益叫她“河东君”,那些日子里,他们确实像普通夫妻一样恩爱。 柳如是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见识,成为钱谦益在文学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己。她不只是小妾,更是可以和他讨论国家大事、切磋诗歌艺术的伙伴。这种平等相知的关系,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几乎是个奇迹。 但历史的走向不会因为个人的幸福而停止。1645年,清军的铁骑攻破南京城,南明弘光政权崩溃。这一刻,柳如是新婚之夜那个看似玩笑的问题,竟然成了残酷的现实考验。 她郑重地提议投水自尽,保全文人的气节。可是当两人来到池塘边,钱谦益伸手试了试水温,却说出了让他背负千古骂名的话:“水太冷了,不能下去。”柳如是想要跳下去,也被钱谦益紧紧拉住。 这一拉,暴露了两人最根本的区别。对柳如是来说,气节比生命更重要;对钱谦益而言,生命的重量超过了名誉。他最终选择投降清朝,去北京做官。柳如是则坚持留在南京,拒绝跟他一起去。 但历史总是复杂的。钱谦益在北京的半年里,亲眼看到清军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被重新点燃。辞官回家后,在柳如是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投身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他们变卖家产支持起义军,保护抗清志士,甚至亲自参与策划起义。 柳如是更是在钱谦益被清政府关押时,带病四处奔走营救,最终成功救出了丈夫。 晚年的钱谦益在诗中写道:“痛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这个“妻”指的就是柳如是。他终于用行动回答了那个新婚之夜的问题,不是瞬间壮烈地死去,而是长达十多年冒着灭门风险的坚持。 回头看,1641年新婚之夜的那段对话,更像是他们关系的预言。柳如是用她的一生,解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而钱谦益则走过了从失节到救赎的复杂道路。在反清复明的共同事业中,他们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共同的坚守。这或许比单纯的殉国,来的更有意义。 信源:《钱谦益年谱》、顾诚《南明史》 文│一阳 编辑│史叔
1641年的新婚之夜,钱谦益一把抱住比自己小36岁的柳如是,在她耳边轻声赞叹:“
史叔温情
2025-10-20 18:13:44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