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排队充电要结束了,六部门联合发文,三年内让车桩比达到2:1

李子橱 2025-10-20 19:08:18
以后遇到长假就堵车的问题可能真要解决了。六部门联合发了个文,说要投2000亿,三年内把充电桩规模搞到2800万个,车桩比降到2:1。 这是因为我国看起来充电桩很多,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更多。除了文中提到的要新建的4万高速充电枪和1.4万农村直流桩外,其实去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才接近300万台,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早已突破2000万辆。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车桩比为7:1,这导致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排长队充电的场景屡见不鲜。 但对比国外,比如挪威,车桩比已经做到3:1以下,美国也在加速布局,这样一看,其实我们还真不如人家的充电桩多。好在我们的规模优势一旦起来,覆盖密度可能会反超。 而且这次特别提到“超快结合”,60kW 以上算基础,250kW 以上的超充也要铺开,华为那个液冷超充,10分钟补能400公里,确实比现在主流快充快不少。 但这背后不光是“多建桩”那么简单。而且我觉得,真正有意思的是逻辑层面: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大力推充电基建? 一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再不解决补能短板,会直接抑制后续消费信心。 另一方面,这也和电网升级、新能源消纳、甚至碳化硅器件等产业链成熟度相关。以前充电桩建设主体分散,运营商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电费差价,现在引入V2G、虚拟电厂这些模式,意味着充电网络正在变成一套可调度、可交易的能源基础设施。 我觉得这次行动表面上是为了缓解车主焦虑,其实更深层是在为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做铺垫。 以前我们总说“续航焦虑”,其实后来发现,真正的卡点不是电池技术,而是补能网络的覆盖率和效率。一旦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消费者的选择逻辑就会彻底改变。 而且,注意政策中提到的“民营企业可公平入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充电运营市场会重新洗牌,现在头部企业像特来电、星星充电,未必能一直领跑,新的技术玩家和资本方可能也会进场。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隐患。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充电桩布局和电网负荷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和农村,电网容量本来就不足,突然新增大量大功率直流桩,会不会导致局部用电紧张。 另外,投资这么大,能不能真正精准落地、避免重复建设,也要看具体执行和监管机制。回想一下几年前某些地区光伏补贴一窝蜂上马、后来又一刀切收缩的教训,这种大规模基建潮必须得有长远的运营思维,而不是只顾着把桩立起来。 这次充电桩的加速布局,绝不仅仅是个“民生红包”,而是一场围绕能源、交通、数字化的综合基建实验。它短期能拉动投资、稳定车市,中长期则可能重塑我们的用车习惯甚至能源结构。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电动车的上半场,那么接下来三年,补能网络的建设将会直接决定下半场的节奏,你的下一辆车,恐怕真的没必要再考虑燃油了。
0 阅读:6
李子橱

李子橱

我们是高人,大大大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