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长津湖战役是在平安夜结束的,如果是在大年初一,中国人是不是连年都不能过了?

乘风的星辰 2025-10-20 21:23:26

很庆幸长津湖战役是在平安夜结束的,如果是在大年初一,中国人是不是连年都不能过了? 其实每次听到这种假设,我心里总会咯噔一下——咱们真该庆幸的,哪是“没赶上大年初一”啊,是该庆幸当年有那么多战士在冰天雪地里豁出命,才让我们今天能安安稳稳讨论“过不过节”。你想啊,1950年的长津湖,零下四十度,战士们穿着单衣趴在雪堆里,冻成冰雕都没后退一步,他们图啥?不就是图咱们后来人能过上“想过啥节过啥节”的日子嘛。 老辈人常说“好日子得记着根”,平安夜吃苹果的时候,要是能想起那些在雪地里啃冻土豆的兵哥哥,这苹果吃着才更甜。不是说要搞得多严肃,非得摆个烈士牌位才算纪念,就是心里那一下惦记——哦,现在能暖烘烘地过节,是因为他们当年把最冷的苦都吃了。就像咱过年吃饺子,会想起爸妈和面剁馅的辛苦,过节时想起先烈,不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人说“别总把节日和历史绑一起,累不累”,可历史从来就没离开过生活啊。端午吃粽子,谁会忘了屈原的故事?中秋赏月,不也常念叨“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情?这些节日之所以有意思,不就是因为背后有故事、有情感嘛。平安夜传到中国,咱们给它加层“感恩先烈”的意思,不就成了咱们自己的节日记忆?就像小区里张大爷看年轻人过圣诞,总笑着说“现在孩子多好,穿得暖吃得饱”,他没提先烈,但那“好”字里,藏着多少对过去的惦记——要不是那些兵娃子拼命,哪有今天的“好”? 当然了,过不过节是个人的事,有人喜欢凑热闹,有人就爱在家待着,都没问题。但要是过的时候能多那么个念头:“这平安日子,是有人拿命换的”,就挺好。不用非得去纪念馆鞠躬,也不用在朋友圈发长篇大论,就是啃苹果时愣神一秒,想起冰雕连的战士们连口热水都喝不上,这份对比,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告慰。 咱们中国人最懂“饮水思源”,小时候妈妈总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过节,不就是“享福不忘守夜人”嘛。先烈们流血牺牲,不是要咱们天天哭丧着脸,是要咱们把日子过红火,把平安过踏实。所以平安夜的彩灯可以亮,圣诞歌可以唱,但心里那盏“感恩”的小灯,也得一直亮着——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也是咱们中国人过日子的本分。 总结:其实过节和纪念从来不是对立面,就像咱们在团圆饭桌上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在节日氛围里惦记先烈的付出,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感。长津湖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平安”,让今天的欢声笑语有了沉甸甸的意义。不用把纪念搞得太复杂,心里多一份珍惜,过节时多一丝惦记,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也是对先烈最实在的告慰

0 阅读:2
乘风的星辰

乘风的星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