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 你可能听说过他对数据有多熟,对公式有多拼,但很少有人提,他那身理论物理的“老本行”,其实是他破解核难题的另一把“金钥匙”。1961年刚转行那会儿,组里不少同事是核物理科班出身,拿着实验数据讨论时,总习惯从核反应截面、粒子碰撞这些“硬核”角度切入,于敏却常常突然问一句:“这个过程的能量守恒没问题,但时间反演对称性考虑过吗?”一开始大家还觉得他“不接地气”,后来才发现,这正是他的厉害之处——理论物理的底子,让他总能跳出具体数据的“迷宫”,从更根本的物理规律上找突破口。 就说1964年那次吧,团队研究氢弹初级反应的压缩模型,算来算去,压缩效率总达不到理论预期。核物理出身的同事们把注意力全放在炸药起爆的 timing(时机)上,觉得是同步性出了问题。于敏却盯着公式看了半天,突然在黑板上画了个圈:“你们看,这里把电子屏蔽效应当成常数了,但理论物理里讲,高密度下电子云的分布会变,屏蔽系数得跟着调整——就像给弹簧秤称重,得先校准秤本身的弹性系数,不然称啥都不准。” 当时组里没几个人懂电子屏蔽的理论,于敏就从量子力学的库仑势讲起,拿原子模型类比核材料的电子分布,连画了三张示意图,愣是让搞实验的同事也听明白了。后来按他的思路调整参数,压缩效率一下子提了15%,成了后续氢弹设计的关键节点。老研究员后来说:“以前总觉得理论物理是‘空中楼阁’,于先生这一出手,才知道‘楼阁’能给地基打桩。” 他带年轻同事也有意思。有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算中子扩散方程时总卡壳,对着微分方程愁眉苦脸。于敏拿过他的草稿纸,没讲核物理公式,反倒写了一行理论物理的拉普拉斯变换:“你看,这方程形式跟热传导方程是不是很像?把中子密度当成温度,扩散系数当成导热系数,用分离变量法试试。”小伙子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还能这么换个‘马甲’算!”后来这方法成了组里的“常规操作”,算得又快又准。 其实于敏自己也常说:“物理规律就像一张大网,核物理是网上的一个结,理论物理是拉网的绳子,攥着绳子找结,才不会在网眼里迷路。”他转行时带的两箱书里,一大半是理论物理专著,从量子力学到统计物理,边角都翻得起了毛边。有次同事借他的《高等量子力学》,发现书里夹着张纸条,写着“核反应截面≈粒子波函数的散射振幅平方”,旁边还画了个箭头,标着“类比光学里的衍射强度”——原来他早就把核物理问题和自己熟悉的理论物理概念串在了一起。 这种“跨界串门”的本事,让他总能在别人钻牛角尖时开辟新路。1965年讨论氢弹构型时,团队在“层状结构”和“球型结构”里争论不休,算到最后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于敏突然说:“别光看结构,看看能量释放的‘时间谱’。层状结构能量释放慢,球型快,但理论物理里‘共振现象’告诉我们,快慢不是关键,能不能让能量在特定时刻‘抱团释放’才重要——就像敲钟,不是敲得越重越响,得敲在钟的共振频率上。”后来按这个思路优化的“内外嵌套”构型,成了我国氢弹的核心设计之一。 总结:于敏的“超级大脑”,不止是装满数据的“存储器”,更是能打通不同学科的“连接器”。他用理论物理的“旧船票”,登上了核物理的“新客船”,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从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把知识织成网,让思想跨着界跑。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单纯的记忆力或算力,更见科学家的真功夫。 (信息来源:《于敏传》(人民出版社)、杜祥琬院士《难忘的科研岁月》采访实录、《中国核工业报》“两弹一星”元勋专题报道、央视《国家记忆》于敏专题纪录片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 你可能听说过他对数据有多熟,对公式有多拼,但很少有
乘风的星辰
2025-10-20 22:19:4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