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知青黄丽萍携农村丈夫回宁波父母家,一进门,丈夫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大吃一惊,问:“照片上的人是你父亲吗?” “是呀!”妻子黄丽萍回答,丈夫随后提出离婚。 黄丽萍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黄思深1931年参军,经历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三枚勋章。母亲也曾是军人,转业后在公安部门工作。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黄丽萍从小就听父亲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不怕吃苦的性格。 1969年,十九岁的黄丽萍初中毕业,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尽管母亲担心北大荒路途遥远冬天寒冷不适合女孩子,弟弟也劝她在宁波附近找个农村算了,但性格倔强的黄丽萍还是瞒着父母报了名。等父母知道时,她已经坐上了开往黑龙江的列车。 到达黑龙江省集贤县升昌公社后,眼前的景象让黄丽萍有些后悔。低矮的土房没有卫生间和电灯,村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作为南方姑娘,她对严寒极不适应,穿上所有衣服还是冻得发抖,老职工给了她一件军大衣才勉强熬过来。开垦从未耕种过的坚硬土地成了每天的工作,手上很快磨出水泡和厚茧。饮食也完全不同,米饭成了奢侈品,主食是馒头窝头和玉米碴子,冬天只有萝卜土豆和白菜。 身边不少南方知青因为无法适应纷纷想办法回城,但黄丽萍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学会了织毛衣这门手艺,织得又快又好,北大荒的妇女们纷纷来向她请教,她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渐渐地,她和当地人关系变得亲近,大家互帮互助,日子没那么艰难了。 1971年,在当地人的撮合下,黄丽萍和一位比她大四岁的知青结了婚。丈夫是1960年到北大荒的,原本家里是县城的小干部,父亲到北大荒后不会干农活没几年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婚礼很简陋,两个年轻人穿上干净衣服简单吃个饭就成了,黄丽萍连彩礼都没要。家里还欠着大队的钱,婚后夫妻俩使出浑身力气让日子一点点变好,还要照顾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1973年,黄丽萍终于攒够了回家的路费。这是她离开家的第四年,前几年因为手头拮据一直没能回去。她带着丈夫和孩子踏上了回宁波的火车,一路上她兴奋地给丈夫讲述小时候的经历和家人的趣事。丈夫则显得有些紧张,毕竟从结婚以后还没见过岳父岳母,不知道能不能获得二老的青睐。 到家后,母亲打开门看到他们一家人时喜笑颜开,紧紧抱住多年未见的女儿。看到女儿手上的厚茧比自己还粗糙,母亲眼中泪珠打转,十分心疼。母亲让他们赶紧进屋休息,说自己去准备饭菜。 丈夫跟着黄丽萍往客厅走,目光四处打量这个陌生的环境。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家具虽然不算豪华但每一件都透着讲究。他的目光突然定格在墙上,那里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照片里是位身穿军装的中年男子,肩章闪耀,神情严肃而坚毅。 丈夫瞬间感到心跳加速,声音颤抖地问妻子照片上的人是不是她父亲。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脸色刷地变白,整个人像被定住了。晚上,丈夫突然对黄丽萍说要离婚。黄丽萍一头雾水,母亲对他挺满意的,为什么会突然提出离婚。丈夫沉默良久才说出实话,原来他看到黄丽萍的父亲是少将,觉得自己家境贫寒配不上她,以后无论怎么努力也给不了她优渥的生活,认为黄丽萍跟着自己会吃苦受罪。 黄丽萍听后又生气又感动,她告诉丈夫北大荒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里有他们一起劳动建立的生活,有他们的孩子和朋友。她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要求凭自己的实力脚踏实地工作,绝不会因为对方地位不够就说配不上。在黄丽萍的开导下,丈夫终于打消了顾虑,不再提离婚的事。 父亲黄思深回家后,得知了这件事。他拍着女婿的肩膀说,一个真正的男人不会轻易怀疑自己,也不会随便就要和妻子离婚。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日子过好,把孩子养大。临别前父亲塞给女婿一些钱说是给孩子买东西用,母亲则准备了满满一袋子的衣物和食品。 回到北大荒后,生活恢复了平静。1979年知青大返城,许多人想尽办法离开,黄丽萍家人也写信询问她要不要回城,会在城里给她安排工作。丈夫看出她的犹豫,对她说要不你也回家吧,我会照顾好孩子。听到这话黄丽萍鼻子一酸,回城就意味着要抛下丈夫和孩子,她做不到。她拒绝了父母的提议,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荒。 此后几十年,黄丽萍和丈夫在北大荒扎根,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变成良田。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两个孩子养大,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也找到了稳定工作。退休前黄丽萍在当地学校教了几十年书,邻居们都尊称她一声黄老师。 2005年父亲去世,黄丽萍赶回宁波送终。她想起父亲送她去北大荒时的叮嘱,想起父亲在书房里对女婿说的话,想起寄来的每一封信。如今黄丽萍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墙上依然挂着父亲的那张照片。每当看到它,她都会想起1973年那个春天,想起那场让他们几乎分离的误会,也想起此后相依相伴的漫长岁月。
1957年李克农病重,对周总理说:此人是国家安全工作最佳后继人选!1957年
【1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