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已反悔想抢回控制权,中企百亿资产打水漂?中国早就留了一手。   麻烦看官老爷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0 22:51:33

荷兰已反悔想抢回控制权,中企百亿资产打水漂?中国早就留了一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中国企业闻泰科技花费268亿元从荷兰恩智浦手中收购了安世半导体,对方当时根本不把这笔交易当回事,因为安世只是个利润率不到5%、增长几乎停滞的业务部门,甚至被称作“烫手山芋”,可以说,荷兰人那时候是乐得甩包袱。   但闻泰却看到了机会,收购后,它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仅2024年研发费用就高达2.84亿欧元,专利数量更是翻了三倍,凭借这些投入,安世半导体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抓住了机遇,车规级芯片产品的市场份额从不到3%猛增到35%,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制造巨头的畅销车型都在用它的芯片,曾经的“边缘部门”,在闻泰的经营下,成了全球车规级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   2024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宣布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并暂停中方高管的职务,整个过程迅速而果断,仅用了不到十天时间,更让人意外的是,安世的几位外籍高管居然主动配合荷兰政府,声称存在“技术转移风险”,这让事件变得更复杂。   荷兰给出的理由是要“维护供应链安全”,并援引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作为法律依据,这部冷战时期的法案原本是为了应对紧急状态,用以保障国家物资供应,但从未用于外资管控,如今,这部法律被重新拿出来,显然是想为这次行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实际上,荷兰的真实意图不难看出,一方面,它是顺从美国的地缘政治压力,就在荷兰冻结安世资产的前一天,美国刚刚出台了一项针对中资企业的“股权穿透制裁”规则,荷兰的动作显然是配合美国步调,另一方面,安世半导体的车规级芯片供应着欧洲大部分汽车工业,荷兰担心中资掌控技术和产能可能会影响本国的产业安全。   这次事件对闻泰科技的打击是直接且深远的,首先是公司控制权旁落,创始人被踢出局,公司原定的战略规划和资源调配都可能面临调整,运营效率受限,其次是财务上的冲击,闻泰的股票出现跌停,市值大幅缩水,安世半导体贡献的利润能否继续顺利取得也成了未知数,此外,闻泰此前投入的巨资收购款和研发资金,回报都被蒙上了阴影,甚至可能面临德国碳化硅工厂建设停摆的违约风险。   尽管如此,闻泰也不是毫无准备,收购安世后,它早已将80%的产能转移到国内,并且中国市场已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此次事件发生后,闻泰迅速调整策略,将原本在欧洲工厂的订单转移至国内,通过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来稳住客户,同时,闻泰还积极与全球2.5万家客户和供应商沟通,确保生产和销售渠道不受影响。   面对荷兰政府的强硬手段,闻泰在法律和舆论场上也展开反击,一方面,它聘请国际律所提起上诉,并依据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申请国际仲裁,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多个国家向WTO提起申诉,谴责荷兰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预合法商业交易,同时通过媒体曝光此事,力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同样迅速且精准,10月初,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功率器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欧洲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测算,如果安世的芯片供应中断三个月,欧洲新能源车产能将下降15%,大众、宝马等车企将面临生产停摆的风险,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并将芯片生产设备列入管控范围,这一调整直接威胁到了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生产能力,因为其光刻机制造依赖中国稀土。   这场争端的背后,其实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日益紧张的缩影,荷兰试图通过“技术孤岛”来保持对安世的控制,但这种行政干预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供应链不稳定的困境,最终增加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另一方面,国际投资信任被严重削弱,跨国企业未来在欧洲的投资可能会更加谨慎。  

0 阅读:39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