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赵烈文对曾国藩预言,大清50年内必定灭亡,曾国藩不信,赵烈文说:得天下太容易,开国时又太残暴,这些都有违天道,岂能长久?44年后,武昌一声炮响,宣统帝逊位,清朝果然彻底覆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赵烈文出身书香门第,读史极多,思考问题总能抓住要害,他不爱张扬,说话却很直接,观察社会极为敏锐,曾国藩则是湖南人,出身地主家庭,靠科举入仕,一路做到两江总督,他为人谨慎,治家严厉,对朝廷忠心耿耿,希望通过自我修养和改革来拯救国家,两人身份不同,却都对晚清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 赵烈文的眼光,和曾国藩的信念,正好形成对比,赵烈文不迷信权威,也不盲目乐观,他觉得,清朝的问题不是个人能扭转的,而是结构性的,曾国藩则始终相信,只要朝廷肯努力自强,天下就还有希望,他自己带兵平定太平天国,亲手推行洋务运动,完全是“实干派”的代表,这两种思路的碰撞,是晚清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清朝的隐患,归结起来有三条,清朝入关得天下太容易,当年明朝内乱,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清军趁机南下,没遇到多少像样的抵抗,相比汉唐那种几十年打拼出来的江山,这种“白捡”的天下,根子终究不牢,清朝统治者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和整合能力,长期依赖武力而非民心。 开国之后手段过于残暴,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大规模屠杀,满族为稳固统治,动用了极端手段,虽然短期内压住了反抗,但仇恨和隔阂也深深埋下,到了清末,这些矛盾依然没有真正消除,反而随着时间愈演愈烈。 制度保守,改革总是停留在表面,晚清虽然搞过洋务运动,办过新式工厂,造过轮船和枪炮,但核心体制却没变,皇权依旧绝对,官僚体系臃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逐渐失衡,地方官员手里有了兵权、钱粮,中央号令越来越难以有效传达下去。 赵烈文对这些隐患看得明白,他认为,天下一统太久,分裂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中央权威一旦垮塌,地方割据就会出现,这个判断,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对中国历史周期的深刻体会,无论是三国、五代,还是南北朝,统一到一定阶段,总会分崩离析,清朝也不例外。 曾国藩却不愿接受这种说法,他一心想救清朝,觉得只要皇帝勤政,官员努力,民心未完全丧失,国家还是能撑下去,他认为个人努力能扭转大势,自己推行洋务,培养人才,希望用西方技术和制度来增强国力,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机会证明这一切。 事实证明,赵烈文的担忧是准确的,清末几十年,接连发生巨变,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力大损,戊戌变法,维新失败,保守势力反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朝廷被迫西逃,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在几个月内土崩瓦解。 这一切并非偶然,清朝的根基早已松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最终爆发,地方已经不再服从中央,军队和财政都在地方手里,军阀割据、民生凋敝,正如赵烈文当年预测的那样,曾国藩虽然努力过,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敌不过大势。 清亡之后,历史并没有马上走向安定,相反,进入了更长时间的混乱,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众生活更加艰难,赵烈文当年说的“核心先烂掉”,然后“各地失去统一领导”,完全应验,大清之后,没有马上迎来一个强有力的新政权,而是陷入了更严重的分裂与无序。 这其中,天道的道理很简单,不是说历史有神秘的安排,而是因果规律,清朝得天下太容易,靠武力和暴力起家,始终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后来的统治再怎么努力,根子上的问题始终没解决,最终,历史把一切账都算了回来。 赵烈文能够看清这些,绝不是靠“神机妙算”,他读过很多历史,知道中国王朝的兴衰规律,他也长期观察社会现实,看到民间的痛苦、官场的腐败、军队的离心,正因为他有这种冷静和清醒,所以敢于在“盛世”里指出危机。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纪录片:曾国藩与赵烈文的预言对话》
1867年,赵烈文对曾国藩预言,大清50年内必定灭亡,曾国藩不信,赵烈文说:得天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0 22:51:3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