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0 22:51:33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乌克兰战场上,有句话最近被频繁提及:不是缺人,是人快打光了,这不是夸张,而是许多前线士兵和普通乌克兰人真实的感受,战争持续了三年,人口的消耗速度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原本以为是一场短暂冲突,结果变成了拼命消耗的拉锯战。   从各类统计数据来看,乌克兰的人口问题远比外界想象的严峻,战前乌克兰人口超过四千万,而最新公开数字显示,已经减少到三千七百万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适龄男性锐减,很多村庄、社区的青壮年几乎都不见了踪影,大量年轻人外流,有人合法移民,有人铤而走险偷渡,只为逃避战火和可能的征兵,边境排队出境的队伍,最长时要等二十多个小时。   再看人员损失,乌克兰前线的伤亡和失踪人数一直在攀升,各种渠道的数字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伤亡总数已远超早期的乐观估计,前线不少旅、连队的实际人数连理论编制的一半都不到,有些连原本该有一百多人,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十人,人员损耗极快,新兵补充却跟不上。   乌克兰的兵源困境已经不是简单的“缺人”可以形容,刚开战时,报名参军的热情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战线拉长、前景不明,志愿报名的人越来越少,征兵年龄一降再降,从二十七降到十八,甚至还有人建议进一步下调,为了补齐缺口,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征召,甚至允许部分服刑人员参军。   新兵训练期大幅缩短,过去要几个月,现在往往只给一两个月,有的新兵刚学会基础技能,就被送往前线,经验断层明显,许多补充兵根本不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前线士兵互相换防都成了难题,连队里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不是老兵就是新手。   兵源不足导致一连串连锁反应,前线压力不断增加,后勤和支援岗位也被抽调,原本修理装备、负责补给的人也不得不拿起武器,有时候一整个阵地,只有几个人坚守,每个人负责的防线长度远超安全极限,士兵们的心理压力随之飙升,有人直言“每天都在赌命”。   后方的征兵点也不再热闹,反而变得冷清,免役申请越来越多,很多家庭不得不面临唯一劳动力被抽走的现实,有农田荒废,有小工厂倒闭,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和孩子,即便政府提高了军人工资,但补充兵源的难题仍然难解。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被大规模动员,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越来越多女性出现在以往由男性主导的岗位上,农村里,妇女们担当起农活和社区巡逻的重任,城市里,不少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也加入了征兵队伍,学校里,男生数量明显减少,一些班级甚至只剩女生在上课。   外部援助虽然源源不断,但也难掩人力危机,西方国家提供的先进装备,因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操作手,大量被搁置,比如部分火炮、无人机因缺乏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即便北约军事顾问到场,也感叹培训一个合格炮兵班组需要时间,可战局根本等不起。   雇佣兵的引入一度被视为缓解办法,但实际效果有限,一些外籍雇佣兵战斗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临阵脱逃,囚犯部队也只能弥补部分空缺,且因为训练时间短,战斗力本就有限,新兵、囚犯、雇佣兵和老兵混编,部队整体协调和士气都受到影响。   技术手段成为被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等被不断投入,但操作和维修依旧需要人,高科技装备无法完全替代士兵,战场上最核心的变量依然是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人机摔坏后还得有人冒着危险去回收、修理,导弹打击需要侦察兵近距离标记目标,每次都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士兵的心理压力和疲惫感日益严重,部分前线部队被炮火覆盖的频率极高,士兵们常常要在战壕里等待命运的安排,有人说,每天睁眼就是“新一轮的生死轮盘赌”,前线轮休名额有限,士兵们不得不抽签决定谁能暂时离开,休假变成了命运的安排,而不是正常的制度保障。   后方的社会情绪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新生儿数量大幅下降,医院产科冷清,大学新生入学数创下新低,家庭分离成为常态,许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亲或兄长,普通市民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改变,许多人不得不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家庭模式。   即使战争马上结束,专家普遍认为,乌克兰要恢复到战前的人口和社会结构,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很多人已经在海外定居,不太可能再回来,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家庭模式、性别比例乃至人口年龄分布,都会长期受到影响,战争的消耗远远超出军事范畴,已成为一个系统性社会难题。   信息来源:新华网. 俄媒,兵源不足令乌军转向全面防御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