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于和伟说:“吴石将军牺牲31年后,妻子与四个孩子才团聚,抱头痛哭。” 吴学成确实是最可怜的一个,将门之女流落街头。好在供养读书的弟弟后来以全台湾第二名考上美国大学。 天天追这部剧,追得提心吊胆的,就怕吴石暴露,看到这个结局心里好难过,缅怀先烈。 谁能想到,吴石将军倒在刑场的那一刻,他的家人要在暗无天日的苦日子里熬那么多年。吴石牺牲时,妻子王碧奎刚三十多岁,抱着最小的儿子哭到几乎失明,吴学成才15岁,就得背着弟妹去捡别人丢弃的菜叶,晚上在路灯下帮母亲缝补破旧的衣服。有次她在菜市场捡烂菜,被摊主驱赶,看着手里攥着的半根胡萝卜,突然想起父亲以前带她去买点心的场景——那时父亲总会把最好的绿豆糕塞进她手里,说“学成要多吃点,长身体”,眼泪一下子就砸在满是泥污的手背上。 为了让弟弟读书,吴学成咬着牙辍学去工厂做童工。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震得她耳朵疼,手指被棉纱磨得全是血泡,每个月发了工钱,她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钱给弟弟交学费,自己只留几个铜板买窝头。弟弟懂事,知道姐姐的辛苦,每天放学就跑去找姐姐,帮她收拾机器旁的线头,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再困也会把当天的功课背给姐姐听。有次弟弟考了全班第一,拿着奖状给她看,吴学成摸着奖状上的字,笑着笑着就哭了:“你爸要是在,肯定比谁都高兴。” 弟弟后来能考上美国大学,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那时台湾的家境好的孩子都未必能读得起书,他一边帮姐姐送报纸,一边挤时间复习,冬天没有暖气,就把脚泡在热水桶里看书,手上冻裂了口子,就抹点猪油继续写。他说“姐,我要考出去,将来有能力了,就找爸爸的消息,带你们过好日子”,这话成了他熬下去的底气。后来他以全台湾第二名的成绩拿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父亲的“衣冠冢”前(那时还没找到遗体),跪着把通知书念给父亲听,哭着说“爸,我没给你丢脸”。 1981年的那个冬天,是这个家终于熬出头的日子。弟弟从美国回来,辗转找到流落台北郊区的姐姐和母亲,推开那间破旧的小木屋时,吴学成正蹲在灶台前煮红薯,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弟弟喊了声“姐”,她手里的锅铲“当啷”掉在地上,回头看到弟弟的瞬间,愣了好几秒才扑过去抱住他,哭得说不出话。母亲被扶出来时,摸着弟弟的脸,反复念叨“像你爸,真像你爸”,四个孩子围着母亲,三十一年的思念和委屈,全在那一刻的抱头痛哭里释放了——那些年的饥饿、寒冷、被人白眼的日子,好像都在亲人重逢的体温里,慢慢暖了过来。 剧里演吴石暴露时,我们跟着提心吊胆,可比起真实历史里他家人的苦,剧里的情节都显得轻了些。吴学成后来把父亲留下的那支钢笔传给了弟弟的孩子,笔杆上的“忠诚”二字虽然磨得浅了,却成了这个家最珍贵的传承。现在再想起吴石将军,想起他家人熬了三十一年的团聚,才更明白“先烈”两个字有多沉——他们不仅自己付出了生命,连家人都要替他们扛下岁月的苦难,这份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蔡正元直言:这次郝龙斌的败选,根本是无妄之灾。蔡正元指出,赵少康在选举期间提出
【4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