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兵为什么那么厉害?大多数侵华期间的日本兵个头应该不高大,这个小鬼子估计只有一米四出头。 若单论外形,侵华日军实在算不上威武,当时日本国内平均身高本就低于中国,加上战争后期兵员紧张,许多未成年士兵被强行征召,一米四左右的士兵比比皆是,小日本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可就是这些看似瘦弱的士兵,站上战场时却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反观当时的中国军队,不少士兵是从灾区逃难而来的农民,长期吃不饱饭让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甚至有人连草鞋都穿不上,只能光着脚行军。 单看身体素质,双方早已拉开差距,而这差距的背后,是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物质基础,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全力发展工业,到二战前已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国。 为支撑战争,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军工体系,士兵的装备从步枪、弹药到皮靴、钢盔,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每个日军士兵上战场前,都能领到足够的口粮、保暖的衣物和充足的弹药,仅皮靴一项,就比中国士兵的草鞋更能适应复杂地形,减少行军损耗。 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大多依赖进口或仿制,弹药供应时常短缺,有老兵回忆,抗战初期,中国士兵平均每人只能分到不到50发子弹,很多人直到上战场,都没机会好好练习射击。 反观日军,士兵在入伍后要完成至少500发的实弹射击训练,从卧射、立射到移动射击,每个动作都反复打磨,甚至连夜间射击、恶劣天气下射击都有专门训练,这种弹药喂出来的射击精度,让日军在战场上往往能先一步压制中国军队的火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双方士兵在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上的差距,日本早在1907年就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普及,侵华日军士兵最低都具备初中学历,不仅能看懂军事地图、操作复杂武器,还能理解基本的战术指令。 而当时的中国,文盲率超过90%,很多士兵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别提看懂战术手册,基层军官中,能识字、懂战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少连队只能靠老兵的实战经验指挥作战。 日军则不同,从新兵入伍开始,就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从队列训练、战术配合到战场急救,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 比如日军的小队战术,五六名士兵一组,互相掩护、交替前进,配合默契得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这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战术素养,让日军在小规模战斗中往往占据优势。 可即便差距如此悬殊,中国军队也从未退缩,因为日军是为侵略而来,而中国士兵是为保卫家园而战,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中国士兵,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坦克。 他或许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甚至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却凭着身后就是家乡的信念,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的场景,在抗战中随处可见。 中国军队没有足够的弹药,就用大刀、长矛弥补,没有先进的装备,就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战术,却知道只要多坚持一分钟,家乡的亲人就多一分安全。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终于明白,日军的厉害不过是工业对农业、系统对零散的暂时压制,而中国军队的顽强,才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永不低头的精神脊梁。 一米四的小鬼子再厉害,也挡不住中国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装备再精良,也敌不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是靠以强胜弱,而是靠无数平凡人用信念和生命,创造出的属于中华民族的奇迹。
郑丽文第一波人事任命藏何玄机,是论功行赏,还是另有深意?两位70后副主席能否助郑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