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被指责为“暗独”之后,做出表示,“反对武统,不代表支持独立”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起来,马英九的态度,表面像是澄清误会,实则又像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暴露,他不是第一次踩在模糊的线上摇摆,但这次,他把国民党那种“既不敢独,也不愿统”的尴尬姿态展现得一览无遗。 有人说他是务实派,但更准确地讲,他是“避险派”——嘴上反对“台独”,行动上却迟迟不碰统一的实质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中性,其实充满逻辑陷阱,他一边高喊“和平”“民主”,一边把统一当成要通过“民主程序”才能讨论的议题,看似讲理,实则是把主权问题偷换成制度选择。 而和平和民主当然重要,但它们是实现统一的方式,不是能用来卡主进程的条件,马英九正是靠这种“语义包装”保持模糊姿态:既能在岛内维持“理性形象”,又不至于完全得罪大陆。 政治上,他更会打“中间路线”的算盘,反对“武统”,对岛内选民来说是安全的话术,对蓝营来说还能博得温和派好感。 但这条路线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永远没有终点。 没有政治对话,没有时间表,没有行动计划,“反对武统”就成了最舒服的逃避姿势,久而久之,两岸问题不再是国家问题,而变成了选票计算题。 马英九最拿手的是用“道德包装”来粉饰这种退缩,他反复强调要用“民主程序”解决统一问题,看似站在道德高地,其实等于变相设立门槛。 大陆的立场很明确——统一是大势所趋,不是公投能决定的,可马英九偏偏把“民主”当成护身符,让“和平”成为拒统的挡箭牌。 这样一来,他既能拿“民主”讨好岛内,又能以“和平”为借口应对大陆。 问题在于,这种“模糊的理性”终究难以维系。 马英九说自己反对“台独”,但他又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两个地区”,这听起来像是在靠近大陆,实则是把主权降格为“对等关系”,他说要和平,却不推动任何统一议程;说要对话,却拒绝政治协商。 结果就是,他既不“独”,也不“统”,两边都看不顺眼。 他八年的执政期就是最好的例证,两岸签协议、通航线、搞ECFA,经济上热闹非凡,但政治上却静得出奇。 所有能触及主权的问题,他一律搁置;所有涉及统一方向的议题,他通通回避。 表面上是稳定,实际上是冻结,他让岛内民众以为“现状”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却不知这正是最危险的麻醉剂。 而“暗独”这个词,听着委婉,其实比“明独”更要命,民进党那套明目张胆地喊独立,反而让人看得清楚、对得上招;而像马英九这种“口头反独、实质拒统”的做派,却是在给时间下毒。 嘴上说和平,心里盘算的却是“拖一天算一天”,他明知道岛内多数人怕冲突、不敢谈统一,就顺势利用这种心理,打造出“维持现状”的幻觉。 马英九最高明的地方,不是立场多坚定,而是模糊得刚刚好,对大陆说:“我们要和平、要沟通”;对岛内选民说:“不会让台湾被吞没”;对外界说:“民主是前提”。 每一句都没错,但拼在一起就是一套“万金油话术”——让所有人都听得舒服,却没有一个方向能落地。 而时间久了,这种模糊反而成了他的政治资产,他既能在岛内稳住蓝营选票,又能在大陆维持“友善形象”,两头都不得罪,可问题是,统一也永远原地踏步。 更现实的麻烦,是这种态度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社会。 现在很多台湾人不支持“台独”,但更不想承担统一的代价,他们被灌输了一个看似温和的逻辑——只要不闹,就能维持和平。 结果呢?“维持现状”成了岛内的集体共识,分裂状态反而被当成理所当然,马英九这样的“暗独”势力,正是利用这种社会惰性,把统一从政治目标变成一个“永远可以再等等”的口号。 如果说民进党的“明独”是挑衅,那国民党的“暗独”就是消耗,前者让大陆提高警惕,后者让大陆浪费时间,两者的结果一样——统一被推迟。 更可怕的是,“暗独”还披着“和平”的外衣,让外界误以为它更安全、更理性,实际上却是把两岸关系困在温水里煮着,慢慢失去主动权。 要判断一个人是真统派还是假和平,不看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 马英九八年任期,没有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推动政治对话,没有给出任何统一路线图,这就是最真实的答案,他的“反对武统”听起来像理性,其实是拖延的托辞。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模糊不是和平的保障,而是分裂的温床,从香港到科索沃,凡是想靠“维持现状”过日子的,最后都被现实逼到边缘。 台海问题同样如此,拖得越久,代价越大。 “反对武统,不代表支持独立”这句话,不是折中,而是逃避,它既不能带来和平,也不能换来信任。 真正的和平,是统一后的稳定;真正的理性,是敢于面对现实,历史不会因口号而改变,只会根据行动作出判断,而现在,他的态度正是他最清晰的自我揭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国民党选大陆事务主任?张荣恭真不如卓伯源靠谱!(10月22日)郑丽文忙着敲定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