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团! 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动用总统权力,以投票方式和出席人数计算错误为由,否决了该国国会17日通过的罢免总理决议,试图以此让现任总理赞丹沙塔尔继续留任。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的突然下台,标志着该国政局进入新一轮动荡。2025年6月3日,国家大呼拉尔以44票支持的信任投票结果,直接导致这位哈佛毕业的80后政治家结束任期。导火索源于其23岁儿子和准媳妇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炫富内容,包括私人直升机订婚仪式、Dior手袋和劳力士手表等奢侈品展示。这些信息迅速引发民众不满,尤其在经济下滑14.1%的背景下,平均月薪仅够基本温饱的普通人视之为腐败象征。反腐抗议浪潮席卷乌兰巴托街头,迫使奥云额尔登家族接受独立反贪机构调查。尽管他曾以农村出身自居,强调反腐决心,但事件暴露了高层生活与民生脱节的现实。奥云额尔登上任三年,本意通过亲美外交拉动经济增长,却因个人因素酿成政治危机。他的离职,不仅终结了个人仕途,也为后续派系斗争埋下种子。 奥云额尔登的亲美路线,是其执政的核心特征。他大力推动蒙古稀土资源向美国出口,视之为摆脱资源依赖的突破口。蒙古拥有全球前列的稀土储量,这些矿产对高科技和军工产业至关重要。2025年初,美国因中国出口限制而急寻替代来源,奥云额尔登抓住时机,多次访美洽谈供应协议,承诺引入外资和技术援助。4月,他签署45亿美元开发框架,计划在西部建稀土分离厂,以减少对华技术依赖。同时,他强化“第三邻国”战略,深化与美日韩的安全经济合作,包括煤炭和能源开采联合项目。这些举措虽获部分议员支持,却忽略了蒙古内陆地理的制约。稀土运输需穿越中国领土,实际操作面临物流瓶颈和地缘阻力。更深层问题是,这种亲美倾斜加剧了国内分化,亲华势力指责其牺牲国家利益,换取短期政治筹码。奥云额尔登的下台,让这项稀土计划戛然而止,也暴露了小国外交的脆弱性。 奥云额尔登离职后,贡布扎布·赞丹沙塔尔迅速接棒,出任总理一职。这位资深议长上任仅四个月,便转向务实的中蒙合作路径,旨在稳固经济基础。赞丹沙塔尔强调边境管理的重要性,推动森林防火联合机制。蒙古森林火灾频发,烟雾常跨界影响中国,此次协议共享卫星数据,提升巡逻效率,对两国环境均有益处。接着,他推进海关联合检查,优化中蒙贸易流程。蒙古煤炭出口依赖公路,成本高企,新系统联动数据库,货物清关时间缩短三成,预计年节省物流费用数亿美元。最受关注的则是中蒙铁路项目加速,连接嘎顺苏海特至甘茨莫德的线路全长逾百公里,预计2027年通车。这将取代公路瓶颈,年运量翻番,促进蒙古资源外销。中国作为蒙古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额超140亿美元,此类合作直接拉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升级。赞丹沙塔尔还发出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参与“可汗探索-2025”多国演习,这是蒙古首次对华军事敞开大门,强化双边信任。 赞丹沙塔尔的亲华政策,迅速引发亲美派的反噬。10月10日,超过50名议员联署动议,指责他绕过议会确认,直接任命新部长,违反宪法程序。17日,国家大呼拉尔全会以71票通过罢免决议,超过半数门槛。反对派强调,此举损害议会权威,隐含对亲华路线的攻击。亲美势力视赞丹沙塔尔为障碍,其上任后稀土出口转向中方洽谈,美方计划落空。特朗普政府曾视蒙古为供应链关键一环,2025年加征关税后,中国稀土限令加剧美企压力,蒙古本可填补空白,却因政策转向而泡汤。罢免动议表面聚焦程序正义,实则夹杂地缘博弈。亲美议员借机重提“第三邻国”战略,呼吁恢复对美资源供应。但蒙古国会席位分布复杂,蒙古人民党占多数,却内部派系林立。罢免通过后,赞丹沙塔尔职位悬而未决,政府运转放缓,预算审议延期,民生项目受阻。这场议会风暴,凸显了蒙古政坛的脆弱平衡。 总统乌赫呼日勒苏赫的干预,成为转折点。10月20日,他签署全面否决令,针对国会第95号决议。声明指出,投票公式应用不当,出席人数统计偏差,均违反宪法和程序法。蒙古宪法赋予总统否决权,此举直接稳住赞丹沙塔尔职位,避免政府停摆。呼日勒苏赫上任以来,注重国家稳定,曾处理多起内斗事件。此次出手,源于政局乱象:奥云额尔登下台余波未平,若再换总理,内阁重组恐需数月,经济复苏更难。亲美派虽不满,却无力立即反击,议会需三分之二票数推翻否决,目前难以达成。呼日勒苏赫的决定,也反映出他对亲华合作的默许。中国贸易占比超九成,基础设施援助实打实,远胜美方空头支票。蒙古夹在中俄间,亲美路线虽有战略诱惑,但实际收益有限。总统的否决,不仅化解眼前危机,也为后续对话留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