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锑出口基本停止,美军火商急得如热锅蚂蚁,白宫准备服软让步! 中方对锑实施出口管制后引发的连锁反应,本质上是全球战略资源供应链长期失衡后的一次集中爆发,而美国军工体系首当其冲感受到了这种失衡带来的阵痛。 国际市场上锑价飙升至50000美元/吨,国内价格却稳定在18万元人民币左右,近三倍的价差背后,是中国在全球锑产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锑矿产量占全球48%,冶炼产能更是高达71%,这种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掌控力,让出口管制政策一经落地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024年九月份氧化锑出口同比下降97.6%,2025年至今出口量锐减82%,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贸易数据波动,而是直接掐住了欧美军工生产的“命门”。 锑在军事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早已被验证,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每枚就需要0.5到1公斤锑化合物,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装甲材料和F-35战机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都离不开锑元素的支撑。 美国每年锑基础消费量超过2万吨,在管制实施前,80%的进口都来自中国,这种深度依赖意味着供应链一旦断裂,生产线就得“停摆”。 有美国军工企业内部人士透露,仅锑短缺一项就导致某型弹药产能下降40%,而重新寻找替代材料的研发周期至少需要两年,这对于需要持续供应武器的美国军火商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这也难怪美国商务部长贝特森会抛出“中方霸凌”的说法,本质上是自家产业链出了问题却不愿承认的托词。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过自救,但现实远比想象中骨感,他们曾寄希望于第三方转口贸易,路透社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美国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的锑氧化物达3834吨,比过去三年总和还多,可这些国家本身锑矿开采和冶炼能力薄弱,所谓的“进口”不过是中国锑产品经转手后的曲线流入。 中方很快识破了这种规避手段,不仅加强了出口许可审查,还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香港海关就曾在一个集装箱中查获25吨走私锑锭,按国际市场价算价值超过1300万美元,这样的查处力度让转口贸易的漏洞被迅速堵上。 美国也想过开发本土矿产,爱达荷州有个探明储量能满足美国年需求35%的锑矿项目,但从勘探到投产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且开采成本是中国的两倍以上,远水解不了近渴。 欧盟的处境比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冯德莱恩高调宣布的8000亿欧元再武装计划,刚喊出口号就卡在了锑短缺上。 自2024年10月以来,中国已连续五个月没有向欧盟出口锑矿,而欧洲自身储备极低,锑价一年内暴涨300%,让不少军工企业陷入停产边缘。 布鲁塞尔那场开了六小时的闭门会议,与其说是讨论应对之策,不如说是集体焦虑的宣泄,最终也没拿出像样的方案。 北约内部更是矛盾重重,丹麦外长明确反对用关税硬手段反制,怕彻底激怒中方断了资源供应,日本和加拿大则一直犹豫观望,毕竟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不比美国低,谁也不想先当出头鸟,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更是虚张声势,真要断供最先慌的就是他们。 白宫的态度转变很能说明问题,从最初的强硬指责到如今暗示用关税让步换管制放松,特朗普甚至公开表态“不想摧毁中国”,想拿关税降级换稀土和锑的供应恢复。 这种转变背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强力施压,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巨头频频跑到白宫诉苦,直言供应链中断已影响到订单交付。 但中方显然不吃这一套,关税让步本就是纠正美方之前的错误做法,用一个本应做的调整来换战略资源的放开,这算盘确实打得太精明。 要知道,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自身资源安全的长远考量,我国锑矿静态储采比只有11年,剩余供给年限仅11年,比全球平均水平少一半还多,保护这类稀缺资源是必然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抱怨供应链被卡脖子,一边还在试图用老办法解决问题。 有消息称美国企业正勾结境内不法分子通过“百杂”货物夹带锑锭走私,国家安全机关近期就破获了这样的案件,当场抓获8名嫌疑人,查扣大批锑锭。 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即便花大力气搞本土开采,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依赖中国的现状——澳大利亚全力生产也只能满足全球7%的需求,俄罗斯根本不会卖给美国,塔吉克斯坦这类小国的产能更是杯水车薪。 这场围绕锑的博弈,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洗牌,过去美国习惯用技术和关税卡别人脖子,如今在战略资源领域尝到了被制约的滋味。 中方的出口管制不是所谓的“武器化”,而是对自身发展权的正当维护,毕竟没有哪个国家会眼睁睁看着稀缺资源被无度消耗。 白宫想靠一点关税让步就换回资源供应,显然没认清现实,在资源安全和国家利益面前,这种单方面的算计很难奏效,未来的谈判桌上,美方恐怕得拿出更有诚意的筹码才行。
中美贸易战,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怪象,美国不停出手,打压我们,先是芯片,后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