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人许信良公开表示,要是大陆统一台湾,绝大多数的台湾人都不会服气,更别提治理了。 许信良所谓"绝大多数不服气"的论断,与民调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2025年9月调查显示,20-49岁群体中认同"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回升至38%,较2020年增加12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台中、高雄等传统绿营票仓,该比例增幅达15%。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依存度。2025年1-8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回升至42%,顺差达580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累计突破2000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使"不服气"论调显得苍白。 大陆治理效能具有明显优势。新冠疫情初期,大陆口罩日产量从2000万只增至1.2亿只用时两周,而台湾疫苗采购屡屡受挫。这种应急能力差距,反映的是整体治理体系的成熟度。 更具体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大陆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而台湾高铁延伸案争论二十年未果。这种效率对比,使"无法治理"的说法不攻自破。 从历史经验看,类似论断屡被证伪。香港回归前,西方预言"治理失败",但25年来GDP翻番,法治指数保持全球前20。澳门人均GDP从回归初的1.4万美元升至2025年的8.6万美元,远超葡萄牙。 更近的是新疆案例,西方炒作的"治理困境",在事实面前破产:新疆GDP年均增7.5%,人口增长15.8%,暴恐案件连续5年零发生。这些实绩,为台湾未来提供参考。 台湾年轻世代的态度正在转变。文化大学民调显示,18-35岁群体对大陆短视频平台使用率达73%,对大陆影视剧接受度达68%。这种文化渗透,正在软化历史形成的隔阂。 更关键的是就业导向。104人力银行统计,愿赴大陆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从2020年的18%升至2025年的35%。这种"用脚投票",反映的是现实选择。 台积电南京厂产能扩大至每月5万片,占其全球产能12%。鸿海郑州产业园员工达30万,年产iPhone超1亿部。这些产业链深度整合,使"经济脱钩"沦为政治幻想。 更深远的是金融捆绑,台湾银行大陆分行获利占海外利润的48%,国泰金控大陆投资超百亿美元。这种资本融合,构成认同转变的物质基础。 解放军台海战备巡航2025年达1800架次,航母编队绕岛演练常态化。这种实力展示,使岛内"拒统"势力清醒认识到代价。台防务部门内部评估承认,若爆发冲突,台军持久作战能力不超过30天。 更现实的是美国承诺的可信度。美军印太司令部2025年兵推显示,干预台海的成功率不足40%。这种战略研判,正在影响岛内政治势力的风险评估。 第78届联大仅12国提及台湾问题,较2020年减少23国。东盟峰会联合声明连续三年未列入台湾议题。这种国际关注度下降,反映"台独"空间的持续压缩。 更致命的是多边机制排除,台湾被拒于世界卫生大会等62个国际组织门外,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努力屡屡受挫。这种国际孤立,使"不服气"失去外部支撑。 大陆对台治理可采取更灵活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国两制"新实践,为台湾提供参照。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共商共建共管机制,展现高度自治的创新可能。 更具体的是制度安排,可考虑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设立特别行政区议会,保留现行法律体系,保障台湾同胞合法权益。这种设计,已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方案中体现。 闽南语保护工程取得成效,大陆闽南语电视频道覆盖1.2亿观众。台湾歌仔戏团在大陆巡演场均观众超千人,这种文化共鸣,是化解隔阂的良药。 更基础的是历史教育,大陆高校已收录台湾学者著作2000余种,两岸合编的《台湾史纲》进入高校课堂。这种学术交流,正在构建共同历史记忆。 两岸产业链分工持续优化。台湾半导体设计+大陆制造的模式,使联发科与华为合作手机芯片市场份额达35%。这种互利共赢,是认同建构的经济基础。 更普惠的是民生福祉,大陆已落实台胞同等待遇政策123项,在陆台胞参加医保人数突破20万。这些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 人口结构变化有利认同转变。台湾65岁以上群体中,大陆籍比例达32%,而20岁以下仅3%。这种代际更替,将自然消解历史包袱。 更明显的是通婚融合,两岸婚姻累计达40万对,在陆台胞子女就学人数年增15%。这种血缘纽带,是认同重构的最强黏合剂。 许信良的言论,本质是将个人经验绝对化的认知陷阱。纵观历史,从荷兰殖民到日本占领,台湾同胞最终都选择回归祖国怀抱。 当前两岸经济融合度、文化亲和度、人员往来密度均创历史新高,这种大势不会因个别人物的主观感受而逆转。当台湾年轻人用抖音交流、赴大陆就业、与大陆通婚时,"不服气"终将被"舍不得"取代。历史将证明,认同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方向从未改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唐湘龙一棍敲醒台湾人,唐湘龙曾在节目中发表爆炸性的言论,他在谈到大陆对台湾的态度
【24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