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最大的遗憾:拥有超8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美国却宁愿把世界工厂开到中国,也不愿意开在离自己很近的巴西。巴西的工业总产值还没有中国的零头多,现在连墨西哥都快要超过巴西了。 一个国家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本该工业腾飞,却眼看机会从指缝溜走。美国企业为啥绕过自家后院,直奔万里之外的中国?巴西的工业产值连中国零头都不到,墨西哥还步步紧逼。这背后的故事,藏着多少发展中国的家底教训? 巴西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铁矿石储量世界第二,石油储备拉美第一,耕地占国土近三分之一,水电资源全球领先。这些家底本该支撑起强大工业基础。说实话,资源多是好事,但用对路子才行。巴西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靠卖铁矿石、大豆和石油赚外汇,这条路走得顺当,短期内经济热闹起来。出口收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也跟着改善。可问题出在哪?资源卖得太容易,政府和企业就懒得下功夫建工业链条。结果,制造业投资跟不上,结构越来越偏向初级产品。 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依赖越来越明显。巴西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从20%升到更高水平,制造业在GDP里的份额却开始下滑。1980年,制造业占GDP约28%,到2023年只剩11%左右。这不是小事儿,意味着经济容易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铁矿石价格一跌,收入就缩水;石油涨了,又是短期刺激,没法稳住长远发展。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2022年净利润达224亿美元,而全国制造业增加值才1810亿美元,一家矿企利润就顶得上制造业的七分之一。这数据摆这儿,够直观的吧?资源赚快钱,工业动力就弱了。 美国那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制造业面临成本压力,企业开始往外转移。拉美离美国近,运输便宜,地缘稳当,按理说巴西是首选。巴西政府也试着吸引投资,推出优惠政策。可现实呢?巴西劳动力成本和中国差不多,但效率低,工业配套不全,罢工多,供应链不稳。中国那时改革开放刚起步,人口多,劳动力充足,还能集中资源建工业园。工厂要的就是准时、稳定、低成本,中国全对上号。美国企业一看,纺织、电子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大批搬到中国沿海。结果,中国制造业从1990年的几百亿美元,飙到2000年上千亿,到2023年达4.66万亿美元。 巴西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九十年代,美国汽车业也外迁,中国上海建合资厂,产量蹭蹭上涨。巴西福特厂虽有基础,但零部件靠进口,成本高,响应慢。相比,中国一站式服务,园区建好,几天就开工。巴西工业体系不完善,审批拖沓,投资环境跟不上。这不是巴西人不行,而是路径选错了,资源依赖让工业升级慢半拍。发展中国家都容易踩这个坑,卖原料容易,加工难,技术跟不上,就卡在那儿。 如今,差距拉得更大。巴西工业总产值2023年1810亿美元,中国是它的25倍多。巴西制造业全球排第十,贡献1.1%,但这点份额在缩水。墨西哥借北美自贸协定,制造业输出3590亿美元,已超巴西一截。墨西哥汽车、电子产业火热,近岸外包吸引美国投资,产量年增10%。巴西呢?资源出口占比近40%,制造业占比跌到18%以下。墨西哥工资调整后生产率高,供应链连通美国,巴西却还纠结在矿石和大豆上。这事儿说白了,巴西没抓住全球化红利,中国抓住了,墨西哥后来居上。 巴西的教训摆在这儿,资源丰富不是万能钥匙,得转化成工业实力。单纯出口原料,经济就脆弱,容易被价格牵着鼻子走。巴西政府近年推职业教育和基础设施,建技术学校,修公路连接矿区和加工厂。可路还长,得下真功夫。我们中国走工业化路子,坚持改革开放,建完整产业链,这经验值钱。巴西和中国是金砖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1815亿美元,中国投资13亿多,重点在能源加工和制造业升级。两国企业合作开发风电、矿产深加工,共享市场,这才是互利共赢的道儿。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容易,但有路子。巴西摆脱资源依赖,得学着平衡初级和加工产业。加强教育,培养技工;完善配套,降低物流成本;吸引外资,建示范园区。中国“一带一路”和金砖机制,能帮一把。巴西有潜力,土地大,资源足,加上中国技术、市场,就能翻篇。拉美整体振兴,也靠这种合作。说到底,工业强了,国家底气足,人民日子好过。 巴西的路,提醒我们,资源是起点,不是终点。工业化得一步步来,别急功近利。展望未来,中巴合作会更深,共建园区,优化供应链,拉美经济圈子转起来。巴西工业占比回升,墨西哥的压力也能化作动力。全球产业链重塑,发展中国家齐心,就能分好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