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短短二十多年就创造了经济奇迹,1968年日本人口突破一亿。 当时的智囊团信心满满,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在2030年之前把人口翻倍到两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这听起来像是痴人说梦,但在那个年代的日本,这个目标似乎触手可及。 那时的日本经济正处于黄金时期,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增长,1972年超过西德,1978年又把苏联甩在身后,稳稳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日本即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媒体上充斥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日本政府甚至开始研究如何吸引中国、韩国等邻国的年轻劳动力,因为那时候这些地方的经济还很落后,很多人愿意到日本寻找机会,只要政策一放开,劳动力问题就能解决,经济增长就能持续下去。 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已经开始警觉了,1979年,当日本还沉浸在经济繁荣的喜悦中时,美国已经开始布局一系列针对日本的打击计划,美国很清楚,如果任由日本这样发展下去,自己的霸主地位迟早会被撼动。 第一刀砍向了汽车行业,1981年,美国直接给日本下了最后通牒,要求限制汽车出口数量,丰田、本田这些品牌在美国市场卖得风生水起,几乎要把底特律的车企逼到墙角。 华盛顿用关税大棒威胁,日本不得不签下协议,每年只能出口固定数量的汽车。 为了保住美国市场,日本车企只好在当地建厂,技术和利润就这样留在了美国,原本属于日本的市场份额和就业机会,就这样被迫转移出去。 更狠的一招是针对半导体产业,那时日本的芯片技术全球领先,东芝、松下这些企业把美国同行甩出好几条街。 1986年,美国以日本倾销芯片为由,强迫日本签署协议,规定外国芯片必须在日本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这一招直接打断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脊梁,从此一蹶不振,美国企业趁机追赶上来,重新夺回了科技领域的主导权。 最致命的是广场协议,美国联合其他几个发达国家,逼着日元大幅升值,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暴涨,竞争力急剧下降。 出口是日本经济的命根子,这一招等于直接抽了日本的底,再加上美国通过提高利率,把日本的资金吸引到美国去,日本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都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美国的连环打击,日本开始把工厂大规模转移到海外,1980年代末期,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迎来了日本的产业转移浪潮。 日本企业把生产线、技术、管理经验都带了过去,这些地方的经济迅速腾飞起来。 原本日本想通过吸引移民来增加人口,结果工厂都搬出去了,谁还愿意来日本打工?人口增长计划彻底泡汤,老龄化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到了1990年代,日本经济彻底进入寒冬,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失去的十年”,房地产泡沫破裂,股市崩盘,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几乎停滞,曾经的超级大国梦想变成了一场空。 美国万万没想到,自己打压日本的这套组合拳,最后却成全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这些地方接收了日本的技术和资本,培养出了自己的产业工人,学会了先进的管理方法。 中国用了短短几十年,就从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厂,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回头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国际关系从来都不相信眼泪,美国和日本是盟友不假,但当日本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的核心利益时,所谓的盟友关系就变得一文不值。 美国用各种手段压制日本,保住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现实主义外交。 对于我们来说,这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也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站稳脚跟。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政治独立性,再强大的经济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