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比利时首相发声 10月23日,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在欧盟峰会上发言称,如果没有欧盟27国共同承担风险,他将竭尽全力阻止欧盟用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为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中国新闻网) 德韦弗的反对立场建立在对国际法的深刻理解上。比利时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其司法部法律顾问团队指出,直接没收俄罗斯央行资产违反《国家豁免权公约》,可能引发三个严重后果:首先,开创危险先例,使其他国家可效仿扣押欧盟资产;其次,破坏欧元信誉,导致各国央行减持欧元储备;最后,在国际法院面临诉讼,预计赔偿金额可能高达3000亿欧元。 更关键的是执行难题。俄罗斯在比利时的冻结资产约500亿欧元,但大部分通过卢森堡和塞浦路斯的空壳公司持有,真正可快速变现的流动性资产不足200亿。若强行处置,将触发复杂法律纠纷,耗时可能长达5-10年。 德韦弗要求"27国共同承担风险"的方案,直指欧盟决策机制的核心矛盾。根据欧盟条约,重大金融决策需全体一致通过,但实际操作中常由德法主导。 比利时提出的风险分摊公式要求各国按GDP比例提供担保:德国需承担250亿欧元,法国180亿,而东欧国家仅需出资数亿。 这种设计明显针对"搭便车"现象。波兰等 frontline 国家强烈主张没收俄资产,但其经济总量仅占欧盟3%,若按比例担保只需出资42亿欧元。德韦弗此举迫使各国用真金白银表明立场,撕下政治作秀的面具。 欧洲央行内部报告警告,单方面没收主权资产将引发三重冲击:欧元汇率可能暴跌15%,欧盟债券信用评级面临下调,东欧国家货币将遭遇抛售。 更严重的是资本外逃——仅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已净流出800亿欧元投资,若再添金融不确定性,复苏计划将受重创。 俄罗斯的反制预案更令人担忧。俄财政部已起草"不对称报复"方案:对欧盟企业冻结账户、扣押知识产权、甚至宣布欧盟国家债券为"非法债务"。这种金融核战,将使深度依赖俄市场的德国汽车业、法国奢侈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德韦弗的立场获得意大利、匈牙利等国暗中支持。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担心,激进举措将断送与俄能源合作,该国40%天然气供应仍依赖俄气。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直言:"我们不能为乌克兰战争买单,却让本国经济崩溃。" 但波罗的海国家强烈反对。爱沙尼亚外长称比利时立场"短视",拉脱维亚建议启动"强化合作"机制绕过反对国。这种东西欧对立,反映欧盟在地缘战略上的根本分歧。 当前局势与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有相似逻辑。当时德国主导的纾困方案导致南欧国家经济萎缩,至今未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德韦弗显然吸取教训:牺牲成员国利益追求政治目标,最终将反噬欧盟团结。 更近的案例是英国脱欧。金融业流失导致伦敦失去1.2万亿欧元资产,若欧盟再犯法律冒险错误,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可能步其后尘。 乌克兰2026年预算缺口达600亿美元,西方援助到位率仅60%。欧盟提出的1400亿欧元贷款看似解渴,但附带的改革条件极为严苛:要求乌方削减社会福利、提高税率、甚至允许欧盟监管财政。这种"经济殖民"条款,可能引发乌民众反弹。 更现实的是偿还能力问题。世界银行评估显示,乌克兰战后重建需5000亿美元,其GDP恢复至战前水平需10年。这笔巨额贷款很可能变成坏账,最终由欧盟纳税人埋单。 欧盟法律团队正在研究折中方案:不直接没收资产,而是将冻结资金的投资收益(年约30亿欧元)作为贷款担保。这种"收益转移"模式法律风险较小,但远不能满足乌克兰需求。 另一个方案是发行"重建债券",以俄资产未来解冻后的价值为信用背书。但这种期货式操作复杂度高,且需俄罗斯默认配合,可行性存疑。 中国央行悄悄增持200吨黄金,明显是为防范金融动荡。更关键的是货币战略:人民币结算在俄欧贸易中占比升至12%,中国银行系统正成为规避制裁的通道。 德韦弗的阻击实质是捍卫欧盟法治根基。若开"没收主权资产"先例,欧盟将沦为强权政治工具,失去道德高地。但拒绝援乌又将削弱地缘影响力,陷入战略两难。 这场争论超越乌克兰问题本身,将决定欧盟究竟是法治共同体还是地缘政治玩家。德韦弗看似保守的立场,实则在为欧盟保存长远竞争力。 当德韦弗在峰会现场据理力争时,他守护的不仅是比利时利益,更是欧盟立身之本。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金融决策的法律红线一旦突破,将带来比军事冲突更持久的伤害。这场1400亿欧元的博弈,终将揭示欧盟究竟是谁、要往何处去的本质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风险谁来担?比利时与卢森堡首相就对乌贷款方案提出关键条件 2025-10-23 21:12·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