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被张召忠说中了?掏空国库建造的2艘航母,如今彻底沦为废铁 早几年张召忠就对英国那两艘航母下过判断,说英国经济根本扛不住这么大的开销,航母建好后大概率会成鸡肋。 那会儿不少人还觉得他太泼冷水,毕竟英国海军再没落,也是曾经的海上霸主,造两艘 6.5 万吨的大航母,怎么看都像要 “东山再起”。可现实偏偏打了脸,才短短几年,预言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先说这俩航母有多 “金贵”。前后砸了近 200 亿美元,首舰 “伊丽莎白女王” 号 2017 年服役,二号舰 “威尔士亲王” 号 2019 年入列,双舰岛、全电推进,刚亮相时还真唬住不少人,以为英国海军又支棱起来了。 可光鲜背后全是窟窿 — 为了凑钱造航母,英国国防部连护卫舰的采购预算都砍了,核潜艇维护都往后拖,等于拆了东墙补西墙。 最离谱的是 “威尔士亲王” 号,从出生就带着 “病”。为了赶工期省钱,海试才 3 个月就匆匆交了货,结果入列不到半年就漏了水,动力舱直接变成 “泡澡池”,一修就是半年。 2022 年要去北美参加北约演习,刚开出朴茨茅斯港,右舷螺旋桨轴就断了,只能灰溜溜拖回来修。更魔幻的是,检修时发现左舷螺旋桨居然装歪了!这工艺,跟闹着玩似的,彻底暴露了当初赶工的敷衍。 到了 2023 年,这艘造价数十亿的巨舰更惨,直接成了 “移动备件库”—— 零件被拆下来给 “伊丽莎白女王” 号救急,毕竟后者也老出故障。 英国国家审计署的数据一出来,没法看了,截至 2024 年 6 月,“伊丽莎白女王” 号一半时间都在坞里修,占了总服役时长的 42%;“威尔士亲王” 号更夸张,58% 的时间都在维修,远超当初设计的 15%,等于买了个 “常驻船厂” 的摆设。 张召忠说的 “难形成战斗力”,更是被一次次部署闹剧戳穿。2023 年秋天,“伊丽莎白女王” 号去挪威沿海秀肌肉,结果舰上只带了 8 架 F-35B 战机,三分之二的甲板空着,前空军参谋长直接吐槽:“这就是个象征性姿态,根本没战斗力。” 舰载机也不给力,接二连三掉链子。6 月有架 F-35B 因为液压故障,在印度机场滞留了十多天;8 月又有一架设备失灵,紧急迫降到日本鹿儿岛机场。懂行的都看出来了,这哪儿是战机的问题?是英国后勤保障彻底崩了,连自家战机都修不明白。 糟的是,整个英国海军都在跟着 “拖后腿”。6 艘 45 型驱逐舰,能正常用的就 2 艘;8 艘 23 型护卫舰,只有 3 艘能随时待命。唯一能给航母补油补弹的 “维多利亚堡” 号补给舰,因为缺人压根出不了海。 为了凑人手,英国海军 2024 年干了件更荒唐的事:新兵不用考游泳了,自己说会就行;甚至跑到领英上招少将,专门管潜艇的事 — 这哪像个老牌海军,倒像个急着凑数的小公司。 钱的窟窿也越来越大。英国国防部自己算过,海军造舰至少差 229 亿美元,可光是这俩航母的年维护费,就占了国防预算的一大块。 2024 年底更讽刺,政府一边说要退役 2 艘两栖登陆舰、1 艘护卫舰,省出 5 亿英镑;一边又拿出 3.69 亿英镑翻修白金汉宫。这么一对比,航母的地位可想而知 — 连修皇宫的钱都比省下来的军费多,谁还管这俩 “吞金兽”? 当初为了 “拯救造船业”,英国还搞了个 “分散建造” 的法子:把航母拆成 35 个模块,让本土 7 家船厂一起造,再拼起来。说是能拉就业,结果协调成本翻了倍,还留下一堆工艺隐患 —“威尔士亲王” 号螺旋桨装歪,就是因为不同船厂的标准不一样。 现在好了,造船业的虚假繁荣早没了,26 型护卫舰还得靠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订单活命,连自家海军要的船都造不过来。 跟着 “奥库斯” 协议凑热闹,让航母成了 “烫手山芋”。英国本来想靠 “威尔士亲王” 号 2025 年的印太部署,在核潜艇合作里从澳大利亚那捞点钱,结果根本撑不起场面。 编队里的 45 型驱逐舰刚过苏伊士运河就坏了,只能紧急叫西班牙护卫舰来补位;F-35B 更惨,英国没能力深度维护,每飞 10 次就有 3 次要美国技师远程帮忙。 要命的是,英国唯一的核潜艇造船厂 2024 年底还着了火,“奥库斯” 协议里的潜艇交付都成了空话,航母这 “战略支点”,彻底成了笑话。 现在英国媒体天天爆消息,说国防部在考虑封存一艘航母,或者干脆卖掉。可印度、澳大利亚这些潜在买家都不傻,谁愿意接这个 “烫手山芋”?买回去不仅要修一堆故障,还得年年砸钱维护,纯属给自己找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