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

韫晓生 2025-10-24 17:59:22

[中国赞]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以主动“壮士断腕”,腾挪东部经济,把重心往西部一转,以此换取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布局崩盘。   (信源:新华网——戴旭:美国对华战略包围与中国的应对)   我们别一上来就钻进那些具体的战术剧本里,那容易看不清大局。不妨把军事专家戴旭那个“壮士断腕”的说法,当成一个思想实验,一个能帮我们看透中美底层战略逻辑差异的“透镜”。   这个说法,根本不是什么作战计划,它其实在探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极端压力下,一个国家的体系到底有多能扛?真正的较量,或许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谁的体系能活下来。中美在这场关于“纵深”的较量中,各自拿着什么样的不对称底牌。   美军在亚太的布局,特别像一座座精心修建的“前沿堡垒”,星罗棋布地散布在第一、第二岛链上,上百个军事基地就是明证。这些点位,像日本的横须贺港、嘉手纳基地,都是维持威慑的关键支点,但问题在于,它们都是无法移动的“固定靶”。   这事儿就变得很微妙。当东风-17这种高超音速导弹只需要大概10分钟就能飞抵冲绳,当东风-26的射程能轻松覆盖到关岛时,这些堡垒就成了一个个巨大的阿喀琉斯之踵。   更何况,就算花30亿美金升级了“萨德”和“爱国者”系统,预估的实战拦截成功率可能连两成都不到,物理防御相当脆弱。   反观另一边,中国的战略纵深,更像是一种充满弹性的“大陆腹地”。这不是什么临时起意,几十年前的“三线建设”就已经在为国土的均衡发展打基础了。   你看西部地区,2023年的GDP总量已经达到26.9万亿元,一个成渝经济圈明年的GDP预估就有8.6万亿。重庆的汽车产量占了全国七分之一,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过了1.6万亿。   这些不是空数字,背后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物流网——高铁在成渝之间每9分钟就有一班,中欧班列从西安、重庆等地出发,根本不依赖海港。这构成了一个能自我循环的战略后方,伸缩自如。   再来看联盟体系,这更有意思了。美国的盟友体系,说白了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交易”关系。日本在2022到2026年间,要支付74亿美元的维护费,韩国和菲律宾也得交“保护费”。和平时期,这种拿钱换安全的模式挺有效。   可一旦危机来临,盟友们就得算一笔新账了:花自己的钱,挨别人的炸,这划算吗?特别是经过前总统特朗普那几年的施压,大家心里早就有“冤大头”的感觉了。这种关系里潜藏的离心力,是真实存在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战略转移,完全是一种“内生”驱动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的是内部资源的重新调配。这种布局不依赖任何外部盟友的“供血”,它的可靠性,显然比脆弱的国际承诺要高得多。   最后说说经济承压能力,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博弈点。维系全球霸权的经济模式,暴露了它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依赖。   可它的软肋也很明显:本土制造业只占GDP的11%,甚至连子弹壳这类基础军工产品都得从中国进口。一旦亚太的军事布局崩盘,苹果、特斯拉的供应链会断,波音、英特尔的市场会丢。这种打击是系统性的,霸权地位可能发生雪崩。   而中国的“壮士断腕”则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东部沿海受损固然痛苦,但这是一个可控的“战术代价”,因为西部腹地能立刻“顶上来”,保证经济核心功能的运转。   兰德公司曾有报告预测,冲突初期美军可能会有7到20艘主力舰艇面临瘫痪风险,而这恰恰就是触发上述经济连锁反应的引爆点。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家底厚实,能够承受几年发展放缓的代价再恢复元气;而美国的全球体系一旦崩溃,重建的难度可就大太多了。   所以,戴旭观点的核心不是在叫嚣战争,而是揭示了一种“非对称威慑”的逻辑。当一方展示出足以承受沉重打击并能长期坚持的强大韧性时,另一方靠前沿施压的策略就等于失效了。   说到底,中国真正的“底牌”——深厚的战略纵深和经济韧性——本身就是维护和平的基石。这种“不怕打”的底气,恰恰是为了实现“不愿打”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时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战略底线,通过对话来管控分歧,才是避免灾难性误判的唯一选择。

0 阅读:179

评论列表

石料

石料

2
2025-10-24 21:41

你以为北上广深是哈尔的移动城堡啊~还一转。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