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命啊!”近日,湖北武汉,一27岁小伙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稳定工作,直接跑到夜市上摆摊卖麻糍,结果从最开始的不赚钱,到后来一天就能收入上千元!网友:这不比老老实实上班更赚钱吗? 张同学大学毕业后,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频繁跳槽或盲目转行,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专业相关的道路。 可几年时间过去后,他越发觉得自己不想要这种被安排好的、日复一日的生活。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整理数据、写报告,时间久了,他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那种被工作和考核框住的感觉,让他感到窒息。于是,他做了个让朋友们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辞职创业。 刚起初他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直到一次偶然的旅行,他在街边看到一位阿姨卖麻糍——热气腾腾的糯米团在芝麻粉里滚上几圈,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那一刻,他突然被打动了:或许他也能靠这份“甜生意”重新开始。 回家后,他开始做详细的调研,跑遍了几家夜市、学校门口和商圈摊位,记录价格、客流、原料成本。为了不让自己半途而废,他还专门花了1000元报名学习烘焙课程,从糯米的蒸制到馅料比例、芝麻香气的控制都认真钻研。 那段时间,他的厨房几乎成了“实验室”,桌上堆满了糯米粉、花生碎、黑芝麻和各种口味的酱料。 正式出摊的那天,他给自己的摊车涂上了粉红色。有人笑他“一个大男的开什么少女风摊位”,可他却说:“粉色能让人有好心情,来买麻糍的也要带走一点甜。”他精心准备了灯牌、音乐和整洁的工作台,希望能让每一位顾客感到温馨。 他选择在浙江的一个夜市开张。头几天他充满热情,早早出摊、晚晚收档,可现实却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一天下来,客人三三两两,算下来收入也就300元左右。 那天晚上收摊时,他一个人坐在路边,看着夜市灯光渐暗、三轮车上贴着的粉红色油漆在路灯下发亮,心里既苦涩又倔强。 第二天一早,他又推着小车出门,告诉自己——哪怕没人看好,也要再坚持看看。 为了摆脱困境,张同学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方向。他花了不少时间走访了杭州、宁波、武汉等地的小吃市场,观察人流和消费习惯。最后,他决定回到自己大学所在的城市——湖北武汉。那座城市有太多熟悉的记忆,也有他觉得能重新开始的机会。 到了武汉后,他花了大约一个星期,几乎跑遍了主要的高校和夜市商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等地他都去看了。白天蹲点观察人流,晚上则记录各个摊位的品类和价格。 他发现这里高校密集、年轻人多,对新鲜小吃接受度高,感觉自己的麻糍摊在这里能有一席之地。 调研结束那天,他几乎没犹豫,当晚就在武汉租下了房子。 第二天一早,他便回到宁波,叫来一辆货车,把家当全装了上去——锅具、原料、工作台,还有那辆粉红色的三轮摊车。车漆虽然已经有些掉色,但他舍不得换,那是他创业的开始。 在武汉,他最初选择在汉口学院和东湖学院附近出摊。 刚到时一切都得从头来:早上十点出门买原料,切水果、揉面皮、准备芝麻粉,一直忙到傍晚六点才开始营业。 夜市一开,他的粉红摊车在一片灯火中很显眼,许多学生路过都会停下来看一眼。 随着熟客越来越多,订单量也逐渐上升。 他不得不把准备时间提前到早上七点,几乎一天都在忙活。后来,母亲看他太辛苦,就从黄冈赶来帮忙。 母子俩每天分工合作:他负责出摊和制作,母亲在家备料、打包、清洗工具。 张同学笑着说,一开始家里人其实很反对,觉得他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却跑去街头卖麻糍,太掉面子。“他们觉得我一时冲动,不务正业。”但当生意慢慢起色、收入稳定后,家人态度也变了。 母亲看到他忙不过来,主动过来帮他,俩人现在每天都希望能在下午五点前把摊摆好,早点开张,早点收工。 “其实没啥大梦想,”他平静地说,“能靠自己手艺吃饭,也挺好。”


